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一部 364、上党战役:刘伯承急得发飙,陈赓却连拖五天不进攻,事后才知高明

更新时间:2022-10-27 17:25:20 | 本章字数:5327

    1945年10月,上党战役结束后,陈赓被国民党军俘虏中流传的一个段子逗笑了。国军俘虏说,共军陈赓部队最“怕死”,另外两个姓陈的共军部队不怕。怕死对军人来说是极大的侮辱,为什么陈赓反而笑呢?其实此“怕死”非彼怕死,区别就在于这个引号。

    一、争夺上党

    这个段子的背景,是发生于1945年8月至10月初的上党战役。上党那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名,而是指晋南以长治为中心的六个县。分别是长治、长子、屯留、襄垣、潞城、壶关。这片区域古代叫上党,战国时韩国人冯亭把上党献于赵国,结果引发一场规模庞大的秦赵长平之战。长平之战遗址就在长治以南。这片区域,在抗战中发展成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核心区,是刘邓大军的主要活动区域,大量机关、医院、兵工厂、被服厂、粮站都设立在这里。同时,还是连结豫陕晋三省的咽喉之地,古来兵家必争之地。1945年8月,日军还没有投降之时,精明的阎老西就刚从晋西山沟里跑出来,就准备抢回这块宝地。蒋介石得悉此事,全力支持。

    两人打的算盘不一样,阎锡山只想当山西土皇帝,把晋东南这一块地抢回来就心满意足。蒋介石想的却是把刘伯承领导的晋冀鲁豫根据地切掉山西一块,并趁机重演当年红军长征时,一边长征一边收拾地方军阀的戏码。蒋介石借口山西部队恐无法对付刘伯承,对阎锡山说要派胡宗南部队渡黄河帮忙接受长治六县。

    阎锡山惊恐万状,要是那样,晋南这块地方就永远也要不回了。坚决表示:山西部队接受长治六县绰绰有余,请胡宗南赶紧去抢占河南,山西就不劳中央军援手了。正好胡宗南正在忙着进开封抢河南,蒋介石心有余力不足,便假大方地同意了。

    阎锡山生怕到手的肥肉跑了,派其大将十九军军长史泽波率一个军的兵力约1.7万人突袭晋南,攻下了长治六县。

    阎老西一生精明,却只会打小算盘,没有大智慧。他的部队远远缩在晋西山中,距离长治六县有一定距离。发兵之初,阎锡山开会,问诸将有无拿下长治六县的信心。史泽波知道,阎长官一般问这种话的时候,并不是真问你有没有信心,而是问你能不能干,并不给你商量的余地。

    史泽波长年征战,有一定军事头脑,他并不太同意。据他回忆:“阎锡山忽然提出,拟派有力部队进驻晋东南上党一带地区,扩大占领区,问大家有没有什么意见?静默一时无发言者。阎锡山即问我意见如何。我当时答:‘去是有办法,但到了那里以后就恐无办法了……因孤军深入,背后联络线过长,地方工作又无基础,补给及部队住址方面均有问题。如部队过于分散,则恐为八路军各个击破;如大部集结驻扎,日本鬼子绝不相容。所以我说去是有办法,到了就无办法。’阎锡山说:‘就怕你们去不了,你们去了,你们无办法,我有办法。’”

    阎锡山派史泽波前去抢占长治六县的同时,还厚颜无耻地派人去找当地日军,要他们帮忙,第一绝不能向八路军投降,第二,替阎军暂时守住长治六县,不可让给八路军。阎锡山还恩威并施地说,如果办成,留日军一条活路。办不成,那只好送佛上西天。日军肚里暗暗好笑,就凭你这货色,还有本事送佛上西天?山西大战八年,你们阎军哪打过一场像样的仗。

    刘伯承闻讯大怒,立即请示中央展开反击。晋冀两省部队迅速集结备战,刘伯承帐下各位将军摩拳擦掌,准备和阎老西大战一场。其中最著名的三位,就是以“三陈”合称的陈赓、陈锡联、陈再道。

    二、三陈大战上党

    虽说三陈并称,其实陈赓的名气、资历、功劳和本事,都要强过另位二陈不少。我军开国少将以上将帅中,姓陈的共有62位,其中元帅、大将、中将总计13位,少将49位。因为都是笔者的华宗,故多说两句。分别是陈毅元帅、陈赓大将、陈士榘、陈伯钧、陈明仁、陈再道、陈锡联、陈奇涵(以上六位皆上将)、陈康、陈庆先、陈先瑞、陈正湘、陈仁麒(以上五位皆中将),少将姓陈者还有49位,人数太多,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陈赓生于1903年,投身革命极早,黄埔一期生,当年乃是赫赫有名的“黄埔三杰”之一,论名气与成就都稳稳压过另外二杰。陈赓的军事专业水平非常高,在众多农民出身的将领中出类拔萃。陈赓的脾气性格也非常独特,他开朗幽默,全党之中,他除了和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等寥寥几人不敢开玩笑,其他谁都敢胡闹上几句,就连毛主席有时都被他弄得哈哈大笑。

    幽默的背后是超高的智商和情商,以及遇事不慌、常有意外之举的应变之才。所以他抗战时期率领的386旅,被他调教得十分凶悍、十分机警、十分能战,日军几次三番吃陈赓的苦头,却怎么也抓不到陈赓主力,气得打出“专打386旅”的旗号,天天骂骂咧咧地要找陈赓决战。

    这样一个能征惯战、鬼点子极多的陈赓,与这样一支骁勇善战的386旅,怎么会背上“怕死”的名号呢?我们且卖个关子。先看看另位两位陈将军的打仗作风。

    陈再道,生于1909年,比陈赓小六岁,红四方面军出身。抗战中曾在386旅给陈赓当副旅长。129师东进河北时,他因才武出众,晋升为东进纵队司令,后来长期领导冀南纵队,直到抗战胜利。

    他本姓程,参军时因为湖北麻城口音陈程不分,登记者误将其姓记为陈,后来就一直没再改过来。陈再道将军作风泼辣悍勇,抗战时动辄亲自掏枪冲锋,从来不怕子弹。1941年陈再道率军围攻大名县城,战士们向伪军炮楼喊话时,陈再道暴露了身份,伪军头目说:“陈司令,你敢上炮楼来,我们就缴枪。”陈再道出人意料地从掩蔽部跳出来,走近炮楼的吊桥,把手枪往地上一甩,向伪军大声喝道:“我就是陈再道,今天来搭救你们,欢迎有爱国心的弟兄们下来和我们一起打鬼子。”几十个伪军被他正义声威和英雄气魄镇住了,当即缴枪投降。

    陈锡联将军更小,生于1915年,比陈赓小十二岁。他也出身于红四方面军,抗战开始时在385旅当团长,1938年385旅调防陕北,陈锡联受命组建一个新的385旅,并担任旅长。20出头就当旅长,可谓后起之秀、进步神速。靠的是什么?自然是敢杀敢冲,骁勇非凡,夜袭阳明堡之战,就是他当团长时的杰作。

    刘伯承部署上党战役时,陈赓是太岳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是冀南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是太行纵队副司令员。太行纵队司令员是李达,但李达是刘伯承的参谋长,兼任太行纵队司令员,大概由于陈锡联太年轻,所以才让他暂时居于副职之位,类似粟裕在华东的情况。但实际作战指挥仍由陈锡联负责。刘伯承说:“你们三陈都在这里,是本次战役的基本力量,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尽快集中分散的部队,看谁集中的快,集中起来形成了拳头就是胜利。”刘伯承说这话的背景是,当时我八路军各部尚处在分散、游击的状态中,三个纵队虽然有近四万之众,但分散在晋南、冀南和豫北各处,打史泽波必须尽快把部队集中到晋南。但刘伯承另一层意思没有讲出来,这导致三陈的作战状态发生了显著区别。也给国军说陈赓部队“怕死”留下了伏笔。

    三、攻城之战

    另一层意思,就是从游击战转向阵地战。全面抗战的八年中,八路军主力部队以团为单位分散到各地,同地方部队和民兵结合在一起作战,活动范围一般也不越出当地军分区的辖地,缺乏大兵团机动作战的机会,也不怎么会攻坚作战。《亮剑》中描写的八路军团级部队围攻平安县城,几乎不可能发生,因为那时八路军武器基本上都是轻武器,以步枪和机枪为主,只有约一半的团能拥有2至4门迫击炮,3到4挺重机枪,很多士兵只有2发子弹,不少新入伍的战士还在使用冷兵器。可以想见,以这样的武器装备,打阵地战会有多难。那时汉奸、伪军与八路军作战,总结出一句顺口溜:八路军攻坚,行不行,两点钟。

    什么意思呢?八路军以前打炮楼、打碉堡,或者打小规模的城寨,靠硬打硬拼,一般都以两小时为限,打得下就打,打不下就跑,因为武器不行,为了避免无谓牺牲只能撤。这次打长治六县,主要作战形式就是攻城,非常考验部队的战术组织能力。但由于形势紧急,刘伯承没有时间讲太细,也没有机会讲,因为绝大多数团级指挥员都分散在各地,只给三陈讲没有什么意义。结果太行纵队进攻襄垣时,果真因为战术组织不到位,伤亡比较大。8月30日拂晓,陈锡联率太行军区部队向襄垣城发起攻击。守城的是阎军暂编38师1团。敌团长因兵力太少,放弃城关据点,收缩到城里。我军以火力掩护登城,事先没有侦察好敌军火力部署,仓促投入战斗,梯子也很少,只是依靠人多的优势密集地往前冲。

    由于梯子又少又短,有的搭在城墙上,人却爬不到城头。梯子下等待登城的士兵队形密集,梯子被推倒后,造成大量兵力拥挤在城下,在敌军火力封锁下,造成较大伤亡。整整攻了一天,到当晚21时仍未登上城墙。陈锡联打得又急又恼,见硬攻不行,遂改变战术,组织工兵用炸药包爆破城门。

    随着一声巨响,我军战士从缺口中冲入城内,与敌军展开巷战。敌军伤亡惨重,步步后退。敌团长见难以坚持,率残部突围,向屯留逃窜。丢下伪县长和一群警察在县府顽抗,和阎军残兵一起被全歼。史泽波的部队在40公里外,不敢来增援。这场虽然胜了,却有很多教训,最大的就是部队还没有从游击战状态转为阵地战、攻坚战状态。敢于拼命的精神不错,却有点粗枝大叶,不会运用火力,不会扬长避短。

    刘伯承亲自到襄垣县城察看,总结说:“此种战斗是一种精细而不痛快的技巧战斗,决不能粗枝大叶,用密集队形一冲了事。”刘伯承、邓小平见情况不是很理想,给上党战役按下了暂停键,下发了攻城战斗的指示,要求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战术,决不能死打硬拼。

    过了一个星期,战役再度发起。但战术这东西,奥妙之处很多,并不是说一说讲一讲立即就有改观。陈再道冀南部队奉命阻击援敌时,又出了点差错。当时我军主力向屯留城发起攻击,为防史泽波从长治发兵救援,刘伯承命令陈再道率冀南纵队负责打援。打援打援,就是要打他一顿,最好是包圆,全歼。

    这种日后我军用惯了的战术,在当时还没用过,因为我军兵力不足,与日军对阵采用这种战术时,重心都放在围敌上,至于阻援兵力,能够完成阻击任务就不错了,哪有能力贪吃?所以大家都不怎么习惯,刘伯承下了命令后,冀南纵队理解上级意图不是很准确,当史泽波派的6000人进入我伏击区后,冀南纵队25团新从河北杀到山西,在刘邓首长面前立功心切,不等国民党军全部进入,抓住其先头部队就打上了。

    这股国军本来就胆战心惊,史泽波说过几次长途到晋南是孤军作战,后勤和援兵没办法,阎长官只会空口吹牛皮说有办法,但始终没有多派一兵一卒,长治城中的国民党军主力一夕数惊,坐在炮楼里还害怕,何况出城去救别人。结果冀南25团一开火,这股国军就怕了,立马儿前队转后队,后队转前队,一道烟跑回长治城了。冀南纵队打了个寂寞。本来这是一场围敌打援的好戏,结果因为配合不好,而成了竹篮打水,刘伯承一边批评陈再道,一边给部队打气,说下一仗一定要好好打。邓小平认为其实这也怪不到陈再道将军,毕竟大家出发点是好的嘛,都憋着一股劲要好好打一仗,不会可以学!

    这两场战斗,都有点不顺,正当刘邓首长微微有点不痛快时,陈赓那边传来了好消息。

    四、聪明的陈赓

    陈赓率太岳纵队六个团进攻长子县城。先说结果,打得很顺,伤亡很少,势如破竹。为什么呢?战术运用得当,有限的火力全都击中了城墙要害,士兵的进攻队形组织的好,敌人很难杀伤,我军也尽可能避开了敌人防守严密的火力点。说这些大家都没什么印象,我们还是讲过程。陈赓吸取了襄垣之战的教训,打得很谨慎,光是城墙外围的战斗,就持续了五天。打一阵,退回去,再打,再退。

    只要城上的国军稍一开火,陈赓部队就迅速撤退。而且国军发现,摆在阵地当面的八路军,总是稀稀疏疏的几个人。就这么懒洋洋地打了五天,长子县城的国民党守军自信心超级膨胀。国军笑话,哪见过这么怕死不敢冲的八路,连国军都不如。这是怕死吗?陈赓在干什么,城上的国军根本不知道。打一阵退回去,阵地当面摆的兵力少,稀稀拉拉,目的有三个:第一,侦察地形。第二,试探敌人火力。第三,探明其火力点位置。懒洋洋打了五天,也不是懒,而是在偷偷挖坑道,一直挖到城墙脚下,然后把炸药包送到城墙下。正当国军还在骄傲自负之时,轰隆一声,炸药包把城墙炸开了一个大口子。陈赓在最前沿指挥,一听见巨响,马上下令总攻,十分钟就攻上了城墙。城中国军吓得哭爹喊娘,喊天王老子也不行了。陈赓干净利落地解决了战斗,这场战斗的俘虏比例奇高,一共2000守军,光是俘虏的就1500,除去战伤者,阵亡的只有一二百人。可见陈赓打得有多凶狠!用智不用力,善战者陈赓也!

    长子城之战给其他两个纵队提供了范本,陈再道、陈锡联二将军也都是军事上的大行家,一点就透,都十分佩服陈赓这位老大哥。屯留、壶关诸城战斗,都进行的非常顺利。所谓一法通万法通,大家通过长子之战理解了刘伯承的意图和战术精髓,打得越来越顺手。

    史泽波龟缩在长治城中,只剩下9000人,连番向阎长官呼救,你不是有办法吗?快施展出来,救兄弟一把。阎锡山若是装孙子听不见,损失的兵力也就史泽波带去的17000人,谁知好死不死地突然抽风,罕见地发兵救援,居然派出2万人来晋南救援。三陈个个都是刚开了杀戒的猛虎,肉乖乖地进嘴里,岂有不吃的道理?在刘伯承统一指挥下,陈赓拖住援兵左翼,陈锡联拖住右翼,陈再道发挥其善于猛冲猛打的优势,直捣国军心窝,2万援军一个都没跑。史泽波见大势已去,弃城而逃。刘伯承为了奖励陈赓在长子县的功劳,命令陈赓率太岳纵队单独完成追击任务,潜台词就是,这块肥肉留给你吃独食。陈赓欣然领命,率兵穷追,最终歼灭史泽波部队大部,只有五分之一的残兵逃回太原。史泽波成了俘虏。上党战役至此结束,刘邓率三陈歼敌3.5万人。至于国军笑话386旅“怕死”,则完全成为国民党军愚蠢骄狂的注脚。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