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一部 373、两大战神粟裕比林彪更胜一筹?三野歼敌245万,四野180万!

更新时间:2022-10-30 16:31:58 | 本章字数:1680

    林彪与粟裕的起点

    1946年6月,伴随着国民党军向解放区发射的重重炮声,解放战争的帷幕正式拉开,这是一场决定了中国未来命运的伟大战争。

    虽然在解放战争的早期阶段,兵力、装备均占据优势的国民党军一度位居上风,迫使解放军进入战略防御态势,但在中央军委以及解放军各将领的密切配合下,解放军逐渐实现了战略逆转,最终成功打赢了解放战争,获得了共和国建立的伟大成就。

    其中,论起解放军各部队的歼敌数,有一个很有趣的比较:三野歼敌245万,四野180万,那么作为两大战神的粟裕与林彪,究竟谁更胜一筹?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从二人的经历开始说起。其中林彪出身于黄埔军校,属于科班出身的将帅,而粟裕的出身就比较普通,他曾在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后来作为进步学生被叶挺任命为见习排长,由此走上了军事道路。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林彪的升迁之路明显要比粟裕顺利不少。林彪从黄埔毕业后,直接参加了北伐战争与南昌起义,成为了红军的第一批团级指挥员,后来在反围剿斗争中,林彪得到了毛主席的提携,年仅23岁便成为了红1军团第34军军长,成为了红军里最年轻的军长。

    而同时期粟裕的起点要低了不少,他在南昌起义后,仅仅是担任警卫班班长的职务,随后跟着队伍南下、上井冈山。但由于粟裕脑子灵活,因此上级也发现了粟裕的军事天赋,开始将他按部就班地一步步提拔为连长、营长、团长。

    林彪与粟裕的不同

    但到了1935年,林彪和粟裕的命运都发生了巨变——红军主力被迫走上了战略转移的长征,老根据地只能留下老弱病残打游击了。其中,林彪便是指挥红军主力的人,而粟裕则是留在根据地打游击的人。这个区别也直接导致了二人风格迥异的作战打法。

    粟裕带领着自己装备薄弱的红军力量钻进了南方的深山老林里,开始打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这三年里,粟裕无数次面临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己敌人的围攻,几乎每天都处于险境之中。因此粟裕唯一的生存方式就是用奇兵打敌人的出其不意。在旁人来看,粟裕的打法甚至到了“冒险主义”的程度。

    而林彪作为红军长征主力的指挥者,直接肩负着全党中央的安危重任,因此他打仗绝不会兵行险地,而是要慎之又慎。林彪自己就有过非常明确的总结:我这个人打仗,哪怕有五分胜算,都不会出兵,只有七分胜算才会出兵!但若是到了九分胜算,敌人也早跑了,无仗可打,因此还是以七分最合适。

    因此从二人军事风格的总结来看,粟裕擅长打奇仗、打险仗,越是一团乱麻的局面,粟裕反而能找出其中的蛛丝马迹,并从中嗅到胜利的希望。而林彪更擅长攻坚战和硬仗,是兵行正道的践行者,摧枯拉朽、无坚不摧便是林彪打仗的独特风格。他们二人倒是不存在谁更胜一筹的问题,只不过是风格存在差异罢了。

    歼敌数量

    到了解放战争,就是林彪与粟裕军事风格最直观地体现了。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直接在东北“关门打狗”,先攻打锦州断了东北与关内的联系,随后一步步啃下了东北的三座大城市,解放东北全境,后人回顾这场辽沈战役时,都会不由得敬佩林彪指挥的手笔:把仗打得如此干净利落、气势恢宏,实在是了不得的手段!

    后来四野消化了东北资源挥师南下时,更是将“势不可挡”发挥得淋漓尽致,大军所到之处,敌人或败或降,根本没什么抵挡的能力。战后统计,四野一路从东北打到了海南岛,一路歼敌180万,立下赫赫战功。

    而粟裕指挥的巅峰之作无疑就是人尽皆知的淮海战役了。在这场战役中,原本国共双方均以为是战略试探,投入兵力规模不超过十万人,不料随着战事发展,卷入的部队竟然越来越多,最终直接成了八十万打六十万的战略决战,这个进度是谁都没有料到的。

    唯独粟裕在一团乱麻的淮海战场抽丝剥茧,用自己的敏锐直觉看到了一个个转瞬即逝的战机。在他的指挥下,解放军犹如精密的手术刀将国军防线逐个切割开来,把原本兵力占据优势的八十万国军一口口吞掉。从全局来看,这场淮海战役的指挥简直可以用艺术一词来形容。这正是粟裕的强悍之处。

    粟裕指挥的三野长期奔驰与华北、华东一带作战,这里是平原地形,适合国军大量部署,因此国军分布得很密集——被歼灭的数量自然就更多一些。战后统计,粟裕的三野歼敌共245万,是各大野战军里歼敌数量最多的部队,粟裕为共和国建立立下的功劳之大,可见一斑。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