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一部 379、渡江战役70万国军严守防线,粟裕2次改变计划,解放军一夜过长江

更新时间:2022-10-30 16:58:55 | 本章字数:2739

    1949年,随着三大战役的结束,国民党部队已是兵败如山倒,就是在这样的败局之下,国军不仅出尔反尔地拒绝了八项和谈条件,随后更是调集了剩余的70万大军镇守长江,渡江战役打响后,粟裕两次先斩后奏,改变了打法,打得国军速度溃败。那么粟裕为何要在关键时刻改变战术?国民党70万大军又为何会败得如此彻底?

    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的规模已经达到了400万以上,国民党的兵力只有150万,此时无论从兵力还是形式上,国民党部队必败无疑,解放军取得最终胜利不过只是时间问题。

    到了4月,蒋介石已经被李宗仁逼迫下野,实际上,蒋介石却仍在背后操纵着大局,狡猾的老蒋为了在败局中实现逆转,就找来了美、苏、英、法四国来干预,对此解放军都不怎么在意,但唯独苏联提出的建议却难以置之于不顾。因此,在四国的共同干预之下,蒋介石便打算在这样的局势中进行求和。

    斯大林也曾多次发来电报,希望我军能接受蒋介石提出的方案,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伟人却没有动摇自己的原则,拒绝了斯大林和蒋介石的提议。

    为了促成国共双方的和解,南京和谈政府派来了张治中等人,到了四月中旬,代表团商议出了一个答案,提出了八项和平的原则,这场和谈似乎也就在此而收尾了。然而,就在谈判结束的五天后,国民党政府却突然出尔反尔,此时蒋介石不仅拍桌痛骂张治中谈判无能,丧权辱国,随后更是从幕后跳过了李宗仁,直接要求汤恩伯与白崇禧率70万大军守住长江。之所以蒋介石要做如此行为,主要原因就是张治中等人的谈判,不合蒋介石一开始的想法,就是蒋介石根本就没打算和平,他只是借这个机会暂时缓下来一波,等时机成熟之时随时进行反扑。

    当时解放军还未能渡过长江,倘若让蒋介石把时间拖到长江水涨之时,那解放军错失这波机会可就难了。因此,面对蒋介石的一系列计谋,伟人决定全部将国军拿下,陈粟刘邓等人率百万雄师也随时准备渡江,渡江战役即将打响。

    此刻解放军虽然有400万兵力,但渡江总兵力却只占了100万人,这次战役汤恩伯和白崇禧率70万大军镇守长江,从场面上看,解放军的确是领先了对方30万兵力,不过自古以来战争都强调长江天险,此时解放军虽然更有胜利的可能,但此战众将士还是对本次战役重视到了极点。就在国民党政府拒绝了八项和平后,周总理便确定张治中留在北平,作为周总理多年的好友,张治中虽然是蒋介石手下的八大金刚,但多年来他却一直致力于和平解决问题,因此经过国民党政府的几次出尔反尔,最终张治中一行人也打算留在北平,此时从各个层面上,国民党政府都是大势已去。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正式打响,总前委认为前线部队应该稳扎稳打,面对敌军应该有组织、有准备地进行战斗,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减少战士们的伤亡。

    在本次作战计划中,解放军主要分为了东、西、中三个集团,其中东集团就是粟裕率领的第八、第十兵团,中集团是由谭震林指挥的第七、第九兵团,西集团则是刘伯承的二野来担任。

    这一战术也让解放军进攻得十分顺利,国民党守军在东西两条战线迅速崩溃,期间,粟裕虽然遭到了敌军的几次反扑,但经过一番交火,粟裕指挥的东线却很快就跨过了长江,及时建立了一个东西50公里的阵地。

    与此同时,粟裕心里在不断思索,虽然总前委认为应该继续稳扎稳打,但经过与对方的三个军交火后,粟裕很快便有了一个想法,这一战解放军应该大胆地向前穿插。在粟裕看来,虽然国军有70万,可敌军有一种不战而逃的架势,倘若再这么稳扎稳打下去,那敌军很有可能会找到喘息的机会,反而会造成更多的伤亡。于是粟裕认为,如果一味执行原计划,那将会错过大好时机,因此,就在21日当晚,粟裕在一番分析后,向总前委发送了一份加急电报,还没等总前委进行回应,粟裕便直接下令部队向南在战术上,这是犯了兵家之大忌,先斩后奏的风险往往是承担不起的,粟裕在关键时刻也管不了这些了,不仅让手下的东集团进军这样,更是让谭震林的七兵团和九兵团直接纵身插入。到了4月22日下午,总前委回复了四个字:全部赞同。只不过此时粟裕早已跟谭震林率部队开始了行动,这便是粟裕渡江后的第一次先斩后奏。

    就在随后,通过自己的计算,粟裕认为,双方部队这一战的兵力、速度都差不多,下一步比的就是谁能先占据据点。于是,粟裕直接连发多道命令,要求部队发扬三野那种持续作战的精神,必须抢在敌军之前占领郎广(安徽省东南部郎溪、广德地区)。果不其然,就在4月27日,中集团聂凤智的第27军便到达了郎广地区,到了28日,28军也跟27军进行了汇合。此时按粟裕的判断,敌军的兵力应该是跟自己差不多,所以只要堵住敌军的后路,这一战就能取得更大的胜利。跟粟裕想的一样,敌军的五个残军就是8万兵力,最终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8万敌军被全部歼灭,6万左右的士兵都被俘虏。然而这一战最神的还不是这些,同样,第二次粟裕还是先斩后奏,都说穷寇莫追,倘若这一战穷追猛打,出差错可是无法承担的,可粟裕就有这份魄力,最终也让解放军取得了更大的胜利。回顾渡江战役期间,许多人都是有疑问的,国民党部队虽然比解放军少了整整30万人,但也不至于溃败得如此彻底吧,以至于当时如果不是粟裕临时改变战术,恐怕众人都不知道敌军能逃得如此果断事实上,这离不开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粟裕的几次抉择。在本次战役中,粟裕值得让人佩服的不仅是他身上的魄力,同时还有粟裕对于战局的把握,正是粟裕对敌各方面精确的计算,才能让他几次如此果断地做其次,这也离不开当时总前委和中央的支持。在前线,粟裕能第一时间做出判断,但面对两次急电,总前委却都能打破原计划给予支持,解放军能一夜打过长江,同样是离不开他们的功劳国军为什么能溃败得如此迅速?首先是对于防线的布控,虽然长江是一道天然的防线,但当时敌军兵力已经不足以镇守长江天险,这就导致了如果敌军想将长江全部守住,那就会导致每个点都兵力不足,可反过来,如果集中兵力,同样会造成缺口。之所以国民党部队人数稀缺,这离不开他们此前的败仗,所以一切关于兵力的缘由,都是自己造成的。此外,国民党的部队此战虽有70万人,但他们其中却分为了两个派系,并且此战出战的兵力数量几乎相等,其一是汤恩伯的中央嫡系军,其二则是白崇禧的桂系军。由于蒋介石的嫡系和李宗仁的桂系本来就不合,所以二者必然是不会同心的,再加上白崇禧是桂系军阀,他是打算拿最后的兵力去守老家广西,因此各怀鬼胎的敌军必然是不可能赢的。国民党输得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他们已经失去了民心,这一战已经不同于三大战役,国民党剩余的150万士兵,不少打心里就觉得已经是必败无疑了,并且得民心者得天下,此时老百姓都在支持解放军,所以综合多种因素,这一战国民党70万大军的土崩瓦解也是情理之中。解放战争的胜利离不开粟裕这样的大将,也离不开伟人率领的百万雄师。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解放战争同样也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这些都是胜利的必要因素。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