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一部 382、47年,我军4个半连,快被4个半旅敌人追上,毛主席却下令:迎上去

更新时间:2022-11-02 11:58:37 | 本章字数:1688

    1947年3月,来势汹汹的胡宗南部,在陕甘宁边区青化砭镇挨了一顿毒打,随即认定我军主力在延安东北方向,胡宗南急令刘戡率麾下6个旅,顺延榆公路进行包抄反扑。刘戡部一路追到神木,什么都没发现;于是又反过来扑到定边,又连根毛都没看见。扑空是正常的,因为我军主力早已实行战略转移了,中央机关也来到绥德城南的枣林沟一带。3月29日深夜,中共中央在曾经默默无闻的枣林沟,召开扩大会议,就中央机关留在陕北,还是东渡黄河等问题,进行讨论和决策。

    会议上,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朱德、任弼时,代表各大解放区领导同志的电报意见,为了中央和毛主席的生命安全,建议东渡黄河,之后待在相对安全的晋西北、太行山等地区都可,这更利于对全国解放战争的指挥。

    毛主席对此表示非常的理解,这是可行的,安全性较高的;遇到回答,最怕的就是;毛主席紧接着说道“但是”:我留在陕北,才能拖住胡宗南,减少其他战场的对敌压力,利于其他部队打胜仗,这是从全局考虑的最优解。这样做的唯一弊端,就是极度危险,完全是走钢丝,稍有不慎,那将是万劫不复。

    经过激烈的讨论过后,选了个折中的方案:中央书记处的五大书记,一分为二,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主持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工作;刘少奇、朱德东渡黄河,前往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指导工作;还有一支就是叶剑英和杨尚昆,转到晋北地区去,负责中共中央机关的后方工作。

    此次会议,还决定了保卫毛主席在陕北的中央警备团的兵力。毛主席坚持只要4个半连,其余的全部过黄河去。朱德强烈反对:“这绝对不行,太少了,装备又不好。”刘少奇提出:“再加一个团吧,这样我们也放心点。”毛主席坚持不要:“兵还是留在前方消灭敌人好,我们靠陕北的人民群众,自己能保护好自己。”

    枣林沟会议召开后的第二天,刘少奇、朱德、董必武、叶剑英等人,各自奔赴各自的去处;留在陕北的中央机关和4个半连的警卫团,被整编成4个大队,代号“昆仑纵队”,任弼时是纵队司令;为了提高安全性,纵队的主要领导都取了代号,毛主席是李德胜,周恩来是胡必成。毛主席、周恩来等人,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进行穿插;西北野战军放开手脚,四处痛击被分散了力量的敌军:羊马河战役、蟠龙战役,加上之前的青化砭战役,三战三捷,战果颇丰。

    5月14日,安寨县赵武洞镇上人山人海,陕甘宁边区的军民在举行大会,庆祝三战三胜的胜利。大会上,周恩来宣布:“党中央和毛主席都还在陕北,指挥战斗!毛主席请我转告大家,一日不消灭胡宗南匪军,他一天不离开陕北人民!坚持与边区军民一起奋战,同甘共苦!祝捷大会召开后,胡宗南收到了毛主席还在陕北的消息,大惊失色;远在后方的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大骂胡宗南无能,连在眼皮子底下的中共首领都看不见、搞不定,并强制命令道:“损失三个师,也要抓住毛泽东!”国民党军借助美国人的最新科技——电台测向仪,发现毛主席在陕北的准确位置。于是,胡宗南让刘戡戴罪立功,率领4个半旅,突袭毛主席所在的王家湾。当时毛主席身边,只有4个半连的警卫团包围;其实,即便是4个半团作警卫,也不能正面打退来犯敌军,只能起掩护作用。形势严峻,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在窑洞里,对着墙上挂着的军事地图,进行对策研究。敌人主力向西边来,毛主席坚持向西走,任弼时坚持向东走,双方争执不下。争执过程中,任弼时特别激动:“向西走,很可能撞上刘戡的4个半旅,即使避开,那也进入了马鸿逵的防区,他可是有八个骑兵团啊。”毛主席一边猛吸烟,一边听着,表情十分严肃。

    最后,毛主席说服了任弼时,一锤定音:“不渡黄河,最危险的地方倒可能是最安全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嘛。”此次转移中,毛主席率领的中央机关和“昆仑纵队”,在黑灯瞎火的暴雨下,最近时离敌人只有不到几百米的直线距离。大家的心,随着山下火龙般追军的移动,都快跳到嗓子眼了。毛主席却镇定自若,看起来很轻松,望着这雨,打趣道:“这雨下得好啊,再过半个月就可以收麦子了,我们能吃上新麦的白面馒头了。”毛主席的话,让大家焦躁不安的心,逐渐平静下来。快要天明时,毛主席带队继续转移,成功脱离危险,跟敌人的4个半旅擦肩而过。毛主席的谋略和胆识,实在是世上绝无仅有的顶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