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416、原国军少将被判死刑,即将绑赴刑场,陈赓急电薄一波:刀下留人
更新时间:2022-11-13 17:05:15 | 本章字数:5592
1952年的一天,正在主持“三反五反”运动的薄一波突然接到了陈赓将军的紧急电话……拿起话筒后,听完陈赓的来意,即使是身经百战的薄一波也大吃了一惊。原来陈赓想找薄一波要一个人,而这人的身份十分特殊,他不仅是原国民党第三战区少将专员,同时还是个即将绑赴刑场的死刑犯。他的名字叫沈毅。陈赓的请求让薄一波犯了难,他说:“这人因为贪污判了死刑,你也敢要吗?”
“敢要!既然是人才,请你留他一命,我还可以用他。我要改造他,让他戴罪立功。”陈赓坚定地回答。
那么问题来了,陈赓大将为何想要留死刑犯沈毅的一命,沈毅到底有什么样的才能?而这就要从陈赓筹建哈军工说起了。
一、在朝鲜,陈赓见识到了现代武器的威力
1951年4月22日,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爆发。在这场针尖对麦芒的战役中,我军虽然歼灭了8万多人,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特别是我军装备与美军的巨大差距,让陈赓痛彻心扉。原本,陈赓本应作为志愿军第三兵团的司令员入朝参战。但由于陈赓身体不适,因而转由副司令员王近山负责具体指挥。
在临近战役结束的时候,美军集结其机械化部队,突然猛插我军后方,致使第三兵团所属第六十军第180师被敌军优势兵力团团围住。经过一番血战,180师损失惨重,7000多人牺牲或被俘。
听闻此事后,陈赓不顾腿部的病痛,紧急结束疗养,从大连赶赴朝鲜前线。到了志愿军指挥部,陈赓经过一番调查研究,终于了解180师遭遇如此失败的原因,那就是我军的装备实在太过低劣。在第五次战役中,我军犯了轻敌的毛病,忽视了美国机械化部队和空军部队的机动性和火力,导致敌军穿插成功。陈赓在日记里写道:“目前,美我对比,算是旗鼓相当。敌在技术及装备上优于我,但是有这点优势,其余优势(如兵力、士气、正义……)均在我方。因此决定了目前作战的长期性,但绝不是十年八年的长期。因为技术装备,我方正在改进。不久就可弥补我这一劣势,这是我的感觉。”
早在第四次战役时,苏联武器便开始大量装备我军,对我军的战斗力有了立竿见影的提升。
在斯大林的亲自督促下,36个师的苏制装备逐渐到货,志愿军平均每个军所拥有的火炮达到356门,已经比美军一个师略多一点。而在此前,中国一个军的火炮只能和美国一个团相比。在战斗中,这些火炮取得了巨大的作用。此外,我国订购的6000多辆卡车也陆续到位,辎重后勤全靠肩扛手提的历史一去不复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军队实现了全面改装,其中完全按照苏军编制装备或新组建的有:原106个陆军师的56个师,6个坦克师和独立坦克团,101个高射炮营,5个野战高炮师和一个城防高炮师,2个火箭炮师,14个榴弹炮师,2个反坦克师。在1952年的秋季攻势中,装备有苏制武器的志愿军战力大增。其中,67军在3天内歼灭1.7万敌军,创造了我军单日歼敌纪录。在日记里,陈赓开心地写道:“美军的猛烈进攻,不过如此而已,证明我军若是装备改善,能操有制空权,美军是完全可以击败的。”然而随着战局的发展,陈赓也发现了苏式武器的一些问题。首先,苏联出于保密的需要,并没有交付当时最先进的装备,只是将二战时期的一些旧武器交给我军,是一种变相的“去库存”。其次,苏联剿匪的武器不仅不是免费的,而且还相当贵。喀秋莎火箭炮,是苏联在二战时期研制的16联装火箭炮,具有机动性强、火力凶猛、突然性强的特点。其威力之大,让美军闻风丧胆,甚至将之称为“原子炮”。据志愿军老兵说:“喀秋莎一轮齐射,美军阵地上基本没有活物。”然而这种强大的武器,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用的。因为喀秋莎所用的火箭弹,实在太贵了。一发炮弹就相当于8两黄金。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用两轮齐射,歼灭了美军一个营的部队,按说战绩是相当显赫的。
然而陈赓听说后,却感到非常心疼:““当年苏联也舍不得这样,一枚炮弹8两黄金啊!”秦基伟也说:““你们多打几百颗火箭弹哪,你看看,你看看,几千两黄金哪,都被你们打掉了!””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力贫弱。由于缺乏外汇,我国在购买苏联武器时,只能用真金白银来购买。对于苏联来说,“喀秋莎”火箭炮的价格绝对不会那么贵。但对于贫弱的新中国来说,那可真就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了。但若我国能自行制造出这种强大的武器,其成本无疑将大幅度下降。因此在志愿军众将领看来,提升我军装备水平,提高我国装备的自研能力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事。
1952年6月,随着抗美援朝战局的稳定,中共中央决定,调陈赓回国创办军事工程学院。而这个学院,就为了培养大批能够掌握科学技术和驾驭先进武器装备的人才而创设的。
二、陈赓勇挑重担
至于为什么让陈赓主持军事工程学院的建设呢?毛泽东和党中央是有充分考量的。为此,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于1962年6月23日,曾专门找陈赓做了一次谈话。毛泽东郑重其事地对陈赓说:“有人说美帝国主义是不好惹的,其实中国人民也是不好惹的。他用联合国军的名义,也没有把我们吓倒。要是我们有了现代化武器装备和掌握先进技术的干部,把敌人赶出朝鲜不是不成问题的。”随后,毛泽东对陈赓说:“党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第一任校长就决定是你了。”对于毛泽东指示,陈赓还有些迟疑,毕竟他自1933年以来,一直从事指挥工作。突然让他从零到有创办一所学校,确实有些勉为其难。然而周恩来却说:“陈赓,我看你是最合适的人选……你住过黄埔军校,办过红军步兵学校,还带过红军干部团,都干得很出色,你干不了,别人连你这点经验也没有。”最后毛泽东又肯定道:“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在援助我们部分技术装备时,就提出建设现代化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必要组建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员。我们接受了这个建议。国防现代化血药大批技术军官,苏联也要派专家来协助我们办学校,我看就有你当军事工程学院的院长兼政委。”
在三位首长的一致肯定下,陈赓最终决定接过这份重担。作为一代名将,陈赓身经百战,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优秀的政治素养,而且还有较高的文化基础,无论是国内战争,还是奔赴越南、朝鲜,同美、法帝国主义的作战中,他积累了实战经验,再加上他年轻时经过军事学院系统的理论培训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对作战具备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创办军事学院,陈赓是最合适的人选,毛泽东对此深信不疑。从司令员到军事工程学院院长,这是陈赓人生旅途中一次重大的转折。1952年7月11日,陈赓正式就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从此免去了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兼第三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职务。
由于抗美援朝战争正在进行,前线等着要技术干部,任务很艰巨,时间很紧迫。陈赓就任的第一天,就立即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中了。陈赓筹建军事工程学院,不仅需要苏联专家的帮助,还需要苏联提供的技术装备。因此,陈赓和苏联专家经过反复调研,最终决定将学校设在靠近中苏边境的哈尔滨。因此军事工程学院也被称为哈军工。陈赓做事一向雷厉风行,他很快选定了校址,即哈尔滨市南岗区的文庙街和一曼街北部。到了10月下旬,学校建设工作正式展开。1953年4月25日,第一期建筑工程破土动工,陈赓亲自挑了一铲土。随后,陈赓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中南海,觐见了毛主席。一方面,陈赓想让毛主席为哈军工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陈赓还有一个特殊的要求。
见到毛泽东后,陈赓提出:“我们学院今年9月1日就要开学了,请主席在百忙之中为学校起个《训词》,再为学校的报纸起个名字吧!”毛泽东谦虚一笑,答道:“我现在已不常写东西了。这样吧,《训词》我让肖向荣来写,我修改修改。还有校办学报,南京军事学院就叫《军学》。你们军工就叫《工学》,就两个字,我能写。”就在哈军工的主要建筑仍在紧锣密鼓地修建中,陈赓又在同时开启了一项新工作,那就是选调人才。
三、陈赓:刀下留人
正所谓“为政之要,唯在得人”,陈赓以武将的身份办学,又加之以儒将的谋略,从而以非凡之举为哈军工呼唤来大批优秀的教授和专家学者。陈赓抓教师队伍是相当有办法的:尚方宝剑加八方求援,最后广聚人才。
首先,陈赓奔赴上海,找到了他的老上司——陈毅求援。当时,陈毅专门在华东军区设立了军事科学研究室,汇聚了一些高级科技人才。当时,在研究室工作的成员多为海外归国人员,他们中的一些人都是享誉中国的著名科学家。
听了陈赓的恳求,陈毅二话不说、大笔一挥,便将研究室和盘托出,一个不少地端给了陈赓,成为陈赓办学最初的教授力量。陈毅苦心召集而来的15名教授一到陈赓手下,就成了“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这些教授人脉很广,熟悉教育界、科技界的情况,因此很快便摸清了政府机关、高教系统、科学院和工业部门的专家、教授的情况。然而陈赓再按图索骥,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的跑,着力将这些专家、教授“搞到手”。
为此,陈赓还专门走“上层路线”,与周恩来、刘伯承、陈毅、贺龙等首长反复商讨,最终一次性抽调了62位教授。要知道在当时,国内师资短缺,各个单位都需要人才,然而陈赓却以非凡之举选聘人才,以博大的胸怀去发现人才,爱惜人才,从而建立了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
不仅如此,陈赓还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政治成分不好”的人才。哈军工是中国第一所军事工程学院,是保密单位,对调进来的人才都要进行政治审查。政治成分不过关,一般来说是进不了哈军工。然而胸怀广大的陈赓对此却并不在意。
一天,保卫部门将一份名单送到陈赓面前,其中有黄德馨等3位军事教员,曾任国民党军的少将,是起义将领。陈赓说:“你们保卫部门审查一下,没有其他的问题他们完全可以当军事教员,他们都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我们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随后,陈赓发现数学教员俞大贞的名字旁有个问号。于是他问保卫科长:“你打这个问号是什么意思?”对方回答:“按照政审她不合格,她有一个哥哥俞大维是台湾国民党政府的要员,她在我们学院工作不合适。”
陈赓又问:“她本人工作态度如何?”科长回答:“工作没得说。”
陈赓风趣地说:“那么我们政务部长的妹妹能不能在我们这里工作呢?”部长回应:“当然可以!”
陈赓大手一挥:“你呀,忽视了一点,你只知道她有一个哥哥是国民党要员,而不知道她还有一位至亲是黄敬同志,是我们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她没有和她那个哥哥逃到台湾,却和这个共产党留在祖国,这不正好说明她是进步的吗?”
不久后,张述祖教授找到了陈赓,想跟他要个人。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弹道专家——沈毅。此人留学法国,专业素质十分过硬,是学院急缺的人才。
听了此人的资料,陈赓说:“那就赶紧要啊!”然而张述祖却摇了摇头:“恐怕来不了了。”
沈毅之前曾任国民党第三战区少将专员,辽沈战役后起义,曾对我军建设兵工厂制造枪炮做出过贡献。按说起义后,我们应该既往不咎。谁知在“三反”期间,身为民航总局财务部长的他故态复萌,贪污了巨额公款,因此被判定为大老虎,判决了死刑,即将押赴刑场。陈赓怎么也没想到沈毅竟然是个死刑犯,这事可难办了。然而陈赓想到哈军工刚刚建立,急需人才,可以让他戴罪立功。说干就干,陈赓当即拨打了负责“三反”工作的薄一波的电话,希望他能够刀下留人。然而薄一波却很为难地说:“你真爱惜人才,这个贪污犯判了死刑,你也敢要?”陈赓在话筒中回答:“敢要,既然是人才,请你留他一条命,我还可以用他,我要改造他,让他戴罪立功。”陈赓求才若渴,让薄一波颇为触动,于是他给陈赓出了个主意:“光我一个人说的不算,咱们要共同给董老打电话,让他求个情。”陈赓放下话筒,又立即给董必武打了个电话:“董老,刀下留人,你把民航总局那个贪污犯沈毅给我吗哈军工吧!”
董必武疑惑地说:“你要个犯人干嘛?”陈赓说:“他是弹道专家,又懂法文、英文,我们现在正缺翻译,你能不能给他一条生路,让他立功赎罪呢?董必武听后,随即便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商量了一下,最终将沈毅的死刑改为死缓监外服刑。一个星期后,最高人民法院派人将戴着脚镣的沈毅押送到陈赓的哈军工筹备处办公室。然后,法警取掉了他的手铐脚镣:“这个罪犯就交给哈军工处理了!”在陈赓面前,沈毅羞愧地低下了头。陈赓却宽慰地说:“沈毅,我们保你出来,是希望能用你的专长继续为人民做工作。明天就送你去哈尔滨,到军工后你就翻译科技情报资料,一边工作,一边赎罪吧!”
沈毅扑通一声跪下,痛哭流涕,呜咽道:“你们给我一条生路,我一定好好干,将功赎罪。”
沈毅到了哈军工,交政治保卫部管理。科教部让他专门翻译国外有关弹道方面的科技情报资料。他翻译的资料对弹道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很有参考价值。为了奖励他,陈赓和学校的保卫部研究后决定给他减刑,鼓励他更好地工作。1959年沈毅特赦,不再服刑,他和其他老教授一起住在条件优越的教授楼里,一直工作到了晚年。
四、陈赓大将永生于人民心中
在陈赓的努力下,到了1953年8月军事工程学院成立前夕,已经拥有各类教师500多人,实验人员300多人。哈军工人才济济,让老首长刘伯承都看得有些“眼红”,他开玩笑地称赞他:“你的手长,你的腿勤,能争取到各方面的支持,哈军工进展神速啊!”
1953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正式成立,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毛泽东给全体师生颁发训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对于我国国防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海空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的技术,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问题。”
在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工程学院期间,陈赓殚精竭虑、夙兴夜寐,让这所学校得到了迅速而健康的发展。
1959年,钱学森参观哈军工时说:“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校,在世界上是个奇迹。”
在陈赓的指导下,军事工程学院研究完成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其中就包括作为大国重器的导弹、核武器。即使在重病里,陈赓在病榻上依然关心着哈军工的发展。1961年,陈赓大将因积劳成疾而病逝。虽然他的身体离开了人民,但他的灵魂却永远与他深爱的人民站在一起。而他一手建立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便是他伟大品格最好的证明。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