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历史名人 24 东汉道教丹鼎派著名理论家——魏伯阳
更新时间:2019-07-16 09:10:15 | 本章字数:3489
●魏伯阳(约100—170),东汉著名炼丹家,道教丹鼎派著名理论家。一说名翱,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人。为高门望族之子。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五行相类,共3卷,是流至今的丹鼎派最早的理论著作。被后世奉为“丹经之祖”。也是现存世界讨论炼丹术的最早文献,曾被英译,刊载在1932年出版的文化史杂志“Isis”上。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炼丹家。《周易参同契》是一部炼丹的科学著作,由于化学起源于炼丹术,故此书在世界科技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它的内容作了专门的探讨。称之为“全球第一本这方面的书籍。”
魏伯阳(约100—170),东汉著名炼丹家,道教丹鼎派著名理论家。一说名翱,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人,为高门望族之子。世袭簪缨,唯魏伯阳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之。
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五行相类,共3卷,是流至今的丹鼎派最早的理论著作。该书思想来源本于《周易》的纳甲说、十二消息说和卦气说,并参考古炼丹术及炼丹古书,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作者由于“恐泄天之符(天机)”,故行文多恍惚之辞、类比之喻,文字古奥难懂,不易捉摸。《周易参同契》奠定了道教丹鼎学说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奉为「丹经之祖」。
魏伯阳的思想对道教的炼丹术影响极大,历来对《周易参同契》的注释不断,由于该书主要谈外丹,兼及内丹,故《周易参同契》的注释分内、外丹两大派。是现存世界讨论炼丹术的最早文献,曾被英译,刊载在1932年出版的文化史杂志“Isis”上。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炼丹家。
魏伯阳月体纳甲说的创立。传统易学意义上的纳甲说,始创于西汉著名易学家京房。至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在运用《周易》原理探讨道家炼丹之术的过程中,将京房纳甲说与月象有规律的盈虚变化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月体纳甲说。
《周易参同契》说:“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明。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依京氏纳甲说,乾纳甲壬,坤纳乙癸,震纳庚,巽纳辛,坎纳戊,离纳己,艮纳丙,兑纳丁。天干又具方位,甲乙为东,丙丁为南,庚辛为西,壬癸为北,戊己为中。而月亮在一月的时间内,月象在各个不同的方位,又呈现出圆缺盈虚的有规律变化。魏伯阳对此引起了重视,认为不同时间不同方位的月象,恰恰与京房纳甲所说的卦象特别相似,上文所引即是他对此的论述。他认为:初三,月亮微明,出现在西方庚位,震纳庚,而此时月亮正象震卦一阳生于下。月亮本身不发光,而是借太阳之光反射而发光。因此,每月朔日后三日,月方生明,此是指由前一月之晦暗而生明,亦即阴极而阳生。此即其所谓“三日出为爽,震受庚西方。”至初八日,月象上缺一半,其平如绳,出现在南方丁位。兑纳丁,此时月象如同兑卦之象,阳由震初进至二为兑,故月明之半。此即其所谓“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至十五日,月满圆,出现在东方甲位。乾纳甲,乾三爻均为阳,此时月满圆极明之象,如同乾卦三爻阳极之象。此即其所谓“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七八”即指十五日,十五日月形象乾卦,阳道已尽极,阳极则生阴,此即其所谓“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至十六日,阳道开始消退,而受统制于阴,即阴进阳退,阴始用事。这体现在月象上,则为十六日月亮退现在西方辛位。巽纳辛,此时月象由十五满明出现亏虚,此象如同巽卦一阴初生于下。此即其所谓“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至二十三日月缺下半为下弦,而出现在南方丙位。艮纳丙,此时月象如同艮卦二阴生于一阳之下。此即其所谓“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至三十日,月完全丧明于东方乙位。坤纳乙,此时月丧明之象,如同坤三爻均为阴,阴极之象。此即其所谓“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明。”
魏伯阳将一月三十日分为六节,每节五日,各以一卦主之。自朔旦至第五日为第一节,属震;六日至十日为第二节,属兑;十一日至十五日为第三节,属乾;十六日至二十日为第四节,属巽;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为第五节,属艮;二十六日至三十日为第六节,属坤。至三十日,六节既尽,则日月合朔之后,坤阴极(月丧明于乙)则阳生,即晦去朔来,阳受阴之禅,复变为初三之震,震一阳动于下,此即乾初九“潜龙”。月象盈亏之变化,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故称为“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乾纳甲壬,坤纳乙癸,十干始于甲乙,终于壬癸。此即所谓“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蟾蜍”即月之精,“兔魄”即日之光。日明于昼,日出则月没,月出则日没,此即其所谓“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一月分为六节,分属六卦,又月本无光,受日之光而发光。此即其所谓“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
《周易》中最为重要的两卦是乾坤,此无需多论。但自东汉京房提出乾坤为阴阳之根本,坎离为阴阳之性命之后,以至东汉末年,人们对坎离的重要性,似乎比前代尤为关注。这一点在《周易参同契》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应当说,人们对乾坤尤其是坎离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乃是魏氏创造性地提出月体纳甲说的关键理论依据之一。《参同契》说:“乾坤,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郭,运毂正轴。”又说:“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易》谓坎离,坎离者,乾坤二用。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又说:“坎戊月精,离己日光,日月为《易》,则柔相当,土王四季,罗络始终,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之功。”此是说,乾天坤地,坎月离日,乾坤定位于上下,而坎离则运行升降于其间。天为上,地为下,日出东,月出西,此即先天八卦方位中的乾南坤北离东坎西。朱熹《参同契考异》说:“其象如垣郭之形,其升降则中车轴之贯毂,以远轮,一下而一上也。”天地生日月,日月运行而形成四季,从而产生了万物。此说明了在乾坤定位之后,坎离则充分地体现了乾坤之用。就“易”字而言,坎为月,离为日,日月合之则为古之“易”字,故魏伯阳认为“坎离为易”。就纳甲而言,乾纳甲壬,坤纳乙癸,震纳庚,巽纳辛,艮纳丙,兑纳丁,此六卦均有定位。坎纳戊,离纳己,居于中宫。但中宫为土,土主四季,四方四行皆禀受坎离阴阳之气。从这种意义上讲,坎离无定位,这就如同乾坤用九用六无固定爻位一样。
魏氏月体纳甲说是易学中的纳甲说在炼丹及天文历法自然科学领域中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表现。魏伯阳援易入丹道,创立月体纳甲说的目的在于说明其丹道之术合乎《易》道。
魏伯阳何时撰写了《周易参同契已无从查考。据有关资料推断:这本书完成于东汉顺帝和桓帝之际(公元126-147年)。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说:“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初见于公元142年”。
魏伯阳把书取名为《周易参同契》,是以《周易》为立论根据,贯通《周易》、黄老、炼丹三学的一部书典。
《周易参同契》是一部炼丹的科学著作,由于化学起源于炼丹术,故此书在世界科技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第3部分中,对它的内容作了专门的探讨。称之为“全球第一本这方面的书籍。”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由于现代化学毕竟大大超出古代化学的成就,用炼外丹的观点读《周易参同契》,只在研究中国化学的历史,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可能贡献不大,如果以炼内丹的观点看《周易参同契》,把《周易参同契》的研究与现代科学的前沿“人体科学”结合起来,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周易参同契》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有的研究者进而认为,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揭示了人体生命现象与天地阴阳或整个自然界相似性和合节律性,反映了人类在征服衰老过程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魏伯阳所著的《参同契》,从身心修养的实验科学精义,而说出心性的形而上道,与形而下质变的精神魂魄等问题,是综合道家科学的学术,与儒家哲学的思想,溶化会聚在丹道的炉鼎之中,誉为千古丹经道书的鼻祖,实非为过。
关于魏伯阳的传奇,据《神仙传》、《逍遥虚经》记载,魏伯阳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瞻文词,从阴长生得受金丹大道,后与弟子三人入山炼神丹。丹成,知弟子中有守道未笃者,乃以丹喂白犬,白犬暂死,谓弟子曰:“作丹未成无乃未得神明意耶,服之恐如犬,奈何?”于是,自服丹暂死,以试弟子,独有一虞姓弟子说:“吾师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将无有意耶”,也服丹暂死,余二弟子不肯服食而出山去。二人去后,魏伯阳即起,将所服丹纳死弟子及白犬口中,都活了过来,一起仙去。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书与乡里,寄谢二弟子,二人方乃懊悔不已。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