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2章 等待

更新时间:2019-05-31 14:45:23 | 本章字数:2999

    【编者按】这应该是一篇回忆型小说,这节是一个等待过程。张强生突发奇想想做外语老师,那个年代对学外语的认识已经提高,没费多大事儿,被批准了。可是,从批准到走进教堂的过程颇费周折。也使得故事有了小波澜。本节没有太多的情节,但真实地反应了那个时代。那个时代不用送礼,也不用去酒店、歌厅消费。这令我们思索,令我们对照当今,更加呼吁廉洁办公!小说贵在时代的气息浓厚,叙事平稳,口气如同唠家常,读起来有亲切感。不知道张万年到了新单位,故事如何发展,让我们一起期待后续。(编辑 天涯何处)

    过了一段时间,张强生又来到了学校找到了那个曾经谈过话的校长。校长说:“通过我们的认定,你的英语发音还有一些问题,中学现在不需要老师,你到小学去问问吧,也许那里需要英语老师。“

    张强生从中学校长办公室走出来,就直接到了小学部,当时的中小学都在一个校园里。他走进了小学校长的办公室,校长是一个女的,姓欧阳。张强生把自己的愿望一说,欧阳校长高兴地笑着说:“我们是需要一个男老师,学校栽树连个挖坑的人都没有。“那时,学校只有两名男老师,劳动力太少,要是学校有点体力活,真的就没有人能做了。张强生也许就是占了这个便宜,才能够从基层调到这个局机关小学当老师,当时能够在局机关落户,那可是令人极其羡慕的事情。

    欧阳校长说:“行,我们这儿可以要你,那你就从下开始办手续吧。“

    张强生高兴极了,千恩万谢地离开了校长办公室,乘车又回到单位就开始办手续。他首先写了一个调转申请,拿到大队部去签字、盖章。

    大队长看了张强生的申请,然后又看了看他说:“你为什么要调走呢?这儿不是挺好吗?“

    张强生说:“我想换个地方。“

    大队长说:“既然这样,你就从学校那边办手续吧。“

    张强生说:“可是学校让我先从咱们单位办手续。“

    “不行,你到机关去,肯定是有人的。要不然,你是去不了的。“

    “我哪儿有人啊!我没有人,我谁也不认识。“

    “没有人?没有人怎么能去机关呢?“

    “我是毛遂自荐去的。我真的没有人,我谁也不认识。“

    “不可能,你回去吧,从上往下办手续。“

    就这样,第一次到队部签子没有成功,张强生闷闷不乐地回宿舍了。午饭后,他又去了杨海天的宿舍,他把在大队部遇到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杨海天。听后,杨海天说:“别急。现在外调的人太多了,也说不定冻结了。你看,咱中队调走了多少人,那谁,莫某不是前天也离开了吗?还有17中队的大张上个礼拜也走了,反正,家里有点门路的,想走的都走了,你再等等吧。“

    张强生说:“来油田是我自愿的,我是不想回去了。我的父母没有能耐把我调回去,我就想在油田内部调动一下,换个地方。我会点外语,也许说不定在学校会更有用处的。“

    “那你是怎么来油田的呢?“杨海天又提起了过去的话题,他们原来好像也聊过这个话题。

    张强生说:“我是76年下乡的,招工的时候还没有我们的名额,就是因为没有人愿意来,所以报名的人很少。大队小队强调了多少次,报名的人还是不够。于是,小队长和一个报了名的人陪着我一起到大队报名,就这样我来油田了。后来,铁路开始清点了,把下乡青年都召回去了,还有人劝我回铁路一起去发展,我说你们愿意回去就回去吧,我不回去了,就剩我一个,我也要去。我的父亲、姐姐、弟弟、妹妹将来都在铁路工作,没什么意思,还不如有一个在油田工作的好。就这样,我来了。“

    “行,你做的很对。那么,你的父母知道你当老师的事吗?“

    “不知道,我就是想到一个离家较近的地方工作,你看现在咱们这个地方离家不远不近的,要不就远点,回家一次也值得,要不就近点,远的地方,我去不了,那就去近的地方,离家近点也好照顾父母。“

    “你说的对。那大队长不给你签子、盖章怎么办啊?“

    “过几天,我再去问问,说我有门子,净瞎扯,我要是有那个能耐早就不在这干了。“张强生还在气哼哼地说。

    第二天,张强生遇到了指导员,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指导员姓朱,是从部队上下来的转业兵,挺好的一个人。他对张强生还算不错了,可能知道他爱学习,有时,晚上中队开会学习,教导员就让他读报给大家听。

    朱指导员听了张强生的话以后,沉思了一下说:“明天你再去大队部签子,如果还不给你签字,我去帮你办。“一句话,说得张强生把忐忑不安的心终于放下了。他又找到杨海天,把这事过了他,杨海天也挺高兴,不管怎么说,总算能有人替张强生出面,调转的机会就多了许多。

    第二天,吃过早饭,张强生离队申请,再次走进大队部。他把申请又递给了大队长。嗯,这次不错,大队长看了看没有说话,拿出笔,在张强生的申请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又从抽屉里拿出公章使劲地盖上了大印。这就算张强生离开了呆了两年的中队,即将去往他处开始新的生活了。

    长话短说,之后,张强生就开始逐级地办理调转手续,到必去的部门签字、盖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切还都很正常,人们的思想非常地朴实、忠厚,真的是“为人民服务“。用不着“烟酒烟酒(研究研究),那时候还没有“红包“这个词。你想啊,坐车、看病都免费的时代,在人们的骨子里根本就没有“请客送礼“这个概念,基本上,每到一处都有人热情接待。所以,不到一个月,张强生就把手续给办妥了,该签字的签字、该盖章的盖住了。因为总部和大队在不同的地方,坐车也得几个小时,过去的路没有现在的平整和宽敞,颠颠波波的。

    到了最后一关,就是总管人事的部门,科长看着介绍信和调转手续,把张强生翻来覆去地询问了一遍。科长说:“你在筑路,那可是一线,到机关当老师可是二线,工资可比原先少了二元,你可得想好了。“

    那时,张强生的月工资是39.50元,到机关就意味着降到了37.50。可是,他一想,当老师是他自愿的,不能因为少了二元钱让别人看不起。所以,他说:“少就少,我的手续都办完了,也不能再回去了。“

    尽管如此,科长也没有马上给他签字、盖章,说了一句:“你先回,在单位等待调令吧。“然后就把申请表就放进了抽屉里。

    张强生又回到了中队边工作边等待。那时,他还有几个“傻人缘“,有人听说他要调走,找他聊天、请他吃饭的都有,一个屋住的师傅和师兄弟们也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和安慰。说明张强生在同志们的眼里还是很不错的一个人,还是值得人们想念的人。可是,一个礼拜过去了,调令还没有下来。又过了一个礼拜,调令还没有来,就这样,他等了一个月,调令还没有到。怎么回事呢?张强生的心里又开始飘荡起来,他决定再到人事处问一下。

    到了人事处,他把事情原委说了一遍,那个科长才恍然大悟,可能由于工作太忙,他把张强生的事给忘了。你看这事干的,幸亏张强生找来了,要是不来,那份调令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大队呢。张强生这么一说,科长想起来了,他就到处找那份申请表,翻了很多的桌柜,结果在一个铁皮柜的最底层,他把那份申请表翻了出来。连看都没看,掏出笔就写上了“同意接收“四个字,签上自己的大名,盖上公章,递给了张强生。

    张强生揣好这张调令,高高兴兴坐车回到了单位,向指导员作了汇报,而且要求中队给出车搬家,指导员一一同意了。那天晚上,张强生又和杨海天聊到了很晚,他们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

    1981年的4月6日,张强生把“家“搬到了机关小学。住独身人的“家“都比较简单,就是一个行李,被和褥,外加一个洗脸盆和一些生活用品,哦,还有一个很简单的木箱子。朋友们帮张强生把这些东西搬到了车上,之后,张强生上车挥手与朋友们告别了。

    就这样,张强生停止了筑路工作,走上了他不熟悉的教育岗位。在新的工作单位、新的环境,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张强生开始了新的生活。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