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稳政权沅州筑城 固苗疆军事重镇
更新时间:2019-11-26 22:13:33 | 本章字数:2197
沅州府地,虽然在西汉高祖五年(前202)置县,但还未有城池,
北宋熙宁七年(1074),大能臣章惇破懿州,重置沅州,沅州城池才开始修筑土城。先沿 水筑临河之西面,继而修筑东、南、北三面,人们称之为“沅州城”。
明洪武三年(1370)设沅州卫,置司指挥使。明洪武六年(1373),元帅徐达命将原城墙拓展二里。明弘治九年(1496)副使顾源,整修沅州城墙,建城楼四座,东南名“澄雾”,西南名“筹边”,东北名“秀水”,西北名“威远”,并在北东南城墙外开挖护城河,从北门外引 水环绕城池。
明正德十六年(1521),沅州兵备道黄天爵在城西 水沿岸用红岩石“砌石垒岸,以固城垣”,后人称沿河大堤为“黄公堤”。同时结合水运在堤上建商贸街,再在内侧垒城墙,集防御、防洪、商贸和水运码头等多项功能于一体。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五省总督府第二任总督冯岳对沅州城垣又加以改筑,“尽拆旧贯,表里垒以磐石”,将余下三面土墙全改成石砌城墙。城墙上建城垛、炮眼,东西南北四门建城楼。在城中十字街心建谯楼(时称钟鼓楼),又称“中古楼”。钟鼓楼四面都有拱门衔接,三层四拱门。第一层供奉点斗魁星,第二层置计时铜壶,第三层为向全城报更铜钟。谯楼(钟鼓楼)题字:声闻四达(东拱门),地灵人杰(南拱门),芷水呈祥(西拱门),明山拱壁(北拱门)。斯文在兹(东匾),谯南有耀(南匾),光涵秋水(西匾)、秀挹青屏(北匾)。建水门,称“水东门”,门上建“奎文阁”。四大石头城门上题字:东来紫气(东门),南天锁钥(南门),西楚咽喉(西门),北斗平临(北门)。另在北门外 河水汇流处,建石礅石驳岸八十三丈,高一丈六尺,厚六尺,以杀水势。
沅州古城经过不断开拓发展,逐步形成一个八条大街、三十条巷道,二至三层的街巷店铺、民居院落。主城区内,东、西、南、北大街两侧系商肆店铺集中之地。纺织印染等手工作坊及商贸客栈和外省会馆多集于城西。南城门内外,府学县学,官府庙宇教堂多集于此。街巷交错,店铺林立,各种建筑组成了近一百五十公顷的沅州古城,古井古树遍布城内外。
沅州古城,不仅是楚黔边境上的物资集散地,而且是楚黔边境上的军事重镇。它地势冲要,是通往黔川滇大西南的必由之道,可谓上扼滇黔,下控荆楚,南临交广,北塞溪峒。
《旧州志》有云:“沅州处楚西偏,为滇黔孔道,旁通川粤,几用兵者所必争。”《沅州府志》则云:“是故,有滇黔而沅重,抑沅重而滇黔俞定。夫至重沅以定滇黔,则近而全楚之赖以捍蔽,远而蜀粤之赖以转毂,亦从可知此岭吭肘腋之说兴,而沅之形势了如矣。”所以,沅州古城就成了历史上兵家的必争之地。
沅州,自设州开府以来,均有重兵把守。特别是明朝以来,更为重视。明洪武三年(1370)设沅州卫,置司指挥使,配有卫兵四千五百人,下设十三堡一哨。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在沅州设湖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总督府,掌管五省地方军政要务。《旧州志》称:“成化十五年(1479),巡抚吴诚奏请添设宪臣,以严边备。得旨允行,遂择沅州为八卫中分处,置兵备道一员。”明嘉靖二十七年(1600),没有湖南巡抚,而只有湖广巡抚,而治地在武昌,天高路远,又因楚黔边境苗区错杂,经常多事,故为便于管理及用兵川、黔,而设偏沅巡抚。又偏是贵州的施秉县偏桥镇,设有偏桥卫所,沅是湖南沅州府,偏沅是偏桥和沅州两地省称的组合。巡抚驻地先在偏桥,不久后驻沅州,但主要在沅州城,以利调度。初设管辖区域为湖广、贵州、四川总督直辖之地,即湖广常德、辰州、沅州等,西部,四川夔州府东部地区,四川酉阳宣抚司,平茶峒长官司,湖广施州卫,永顺宣慰司,保靖州宣卫司,靖州直隶州,贵州东部地区,思州府、镇远府、黎平府、播州宣慰司。偏沅巡抚是湖南巡抚的前身,因湖广行省南北分治,后偏沅巡抚管地延伸至长沙、衡州、永州、宝庆、辰州、常德、岳州七府,郴、靖、沅三州都归直接管辖。清康熙三年(1664),朝廷命偏沅巡抚移至长沙,康熙六年驻长沙的湖广右布政使改称湖南布政使,设立湖南布政使司衙门。雍正二年(1724),雍正皇帝将“偏沅巡抚”改为“湖南巡抚”,“偏沅”之管制自此废黜。湖南省行政区域作为独立的地方一级政权组织才基本确立下来,这才有了湖南巡抚,这是后话。偏远巡抚在明清两朝延续一百三十年之久,从江铎、杨述中至傅上瑞共八任巡抚。
沅州古城,军事重镇,军需供亿,举足轻重。《沅州府志》称“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贵州台拱等处,九股生苗作乱,朝廷命部院大臣经略军务,调楚、粵官军团赴征。沅州当台拱孔道,文武大僚往来驻扎者,日更数辈。军需供亿,皆取办于此。”所以各省官兵出征平苗,必经沅州,凡刍粮夫马,舟车轮挽均皆沅州筹办,自监司以下者驻沅州之城,不计其数。清同治十二年续修《沅州府志》序有云:“我皇上命将出师,皆取道于沅,战攻驻守讫于凯旋,皆以沅为重镇。”历史上在沅州域内发生战事数百余次。
沅州古城,在近现代战事中更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大小金川之战,太平天国起事,苗族首领张秀眉反清,护国反袁、红军长征等等,尤其是抗日战争,民国中央很多军事机构和部队迁入芷江古城,世界盟军也分驻芷江城,真是兵马云集,将帅如林,芷江城一下拥有十多万人,时称“小南京”。中日最后决战,以日本帝国彻底失败而告终,芷江古城成了接受日本投降的受降城而名重千秋,青史永垂。可惜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以“免资敌用”为由,拆除了部分城墙。如今,只有西面沿 水河岸域城墙基础尚存,清晰可辨。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