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六章     三豪杰结义起兵  杀贪官开仓济

更新时间:2019-11-26 22:14:38 | 本章字数:2539

    刘秀称帝后,武陵太守王堂直到建武(公元29年)当岺彭引兵还屯津乡,并派屈充移檄江南以后,才向光武帝刘秀政权“遣使贡献”,表示归服。而这时五溪地区蛮族却没有跟随王堂的“遣使贡献”而归服刘秀政权。从当时武陵郡的形势,作为太守王堂是没有完全控制五溪地区的。在西汉时期,湖南地区还是“蛮多汉少”,汉族人至汉末王莽之乱,方始大举移殖荆湘。对于武陵郡这样蛮族聚居的主要地区来说,“蛮多汉少”的情况尤其为甚,即或是经历了王莽新政十几年后也是如此。当“武陵蛮夷特盛”之时,失去了中原王朝凭恃的武陵太守王堂,大概也只能保住郡治、县城及其附近地区等几个中心据点而已。对于动辄可出兵数万的五溪蛮地的蛮族早就失去了掌控能力。因此,他向刘秀政权“遣使贡献”,只是意味着他所控制的郡、县城等几个据点归服了东汉王朝,而广大的五溪地区则仍然是如同原样独立存在的。

    西汉推行的宽松的羁縻政策,随着建武十二年(36)平定蜀地割据势力公孙述后开始改变,开始强化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

    由于东汉政府开始强化对南方的统治,南方开始也就出现了“蛮族”的“反叛”。建武十六年(40),有交趾、九真、日南三郡蛮夷的反叛;十八年(42)有益州西南夷的反叛。东汉政府对这些反叛,都采取了强硬的镇压手段。

    为什么到了东汉包括五溪在内的南方,开始出现“蛮族”的“反叛”呢?《后汉书·南蛮传》记载东汉五溪“反叛”共十一次。其中有两次说明了原因:“元初二年(115),澧中蛮以郡县徭税失平,怀怨恨,遂屯结充中诸种二千余人,攻城杀长吏。”又“永和元年(136),武陵太守上书,以蛮夷率服,可比汉人,增其租赋议者以为可……其冬,澧中、溇中蛮果争贡布非旧约,遂杀乡吏,举种反叛,明年春,蛮二万人围充城,八千人寇夷道。”

    “武陵蛮”、“零陵蛮”、“澧中蛮”、“溇中蛮”都是五溪蛮的别称或一部分别称。从史书中可以看出,东汉时已经在五溪征用徭役,收取税赋,并且“徭税失平”,不断在加重。很显然,东汉徭税是引起五溪蛮不断起义反抗的原因。

    建武十五年(39),光武帝刘秀采取了一项新措施,他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和户口年纪,名曰“度田”。“度田”的目的,除了掌握确实的户籍和垦田数目,增加赋税收入外,更重要的是想通过户口年纪的检核,以达到控制和解散豪强武装的目的。但是各州郡官吏都害怕豪强,不敢对他们推行‘度田制’,反而借“度田”之名,欺压贫苦农民。光武帝的这项措施,它既侵占了地方豪强的权益,又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于是,纷纷发起反抗东汉地方政权的武装斗争。

    建武十九年(43),左中郎将藏宫曾击败过一次五溪蛮的“反叛”,这次“反叛”行为可能是其时势力“特盛”的“五溪蛮”,对汉族地区的一次武装劫掠行为。由于劫掠已经远到江陵(今湖北荆州),在朝廷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东汉王朝经过四年的准备后,决定对五溪地区进行“秋后算账”。但“秋后算账”并不顺利,势力还处在“特盛”的“五溪蛮夷”,也就在建武二十三年(47)的下半年,乘势而起。“据其险隘,大寇郡县”,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起义。

    这次起兵的首领就是相单程、杨四、杨五,他们三位是拜把的豪杰兄弟。

    相单程(公元5-51),又名姎徒,常以盘瓠后裔自称。东汉武陵郡沅陵县小酉山人(今栗坡乡)。他聪明机智,勇敢勤奋,专心习文练武,因此,他学业、武艺高超惊人。他身材高大魁梧,体壮力大,秉性爽直,忠侠仗义,风流倜傥,又是傩教信徒,尤信五谷神,经数年细心研究,便成为精通五谷神信仰者,被誉为忠义精夫。

    相单程游历沅江、酉水、龙溪、桂溪、武溪、辰溪、  水、溆水等溪河流域,传送五谷神(送春),宣扬自救之说。

    东汉初年(25后),兴武帝为了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在武陵郡以及下属各县增置官吏,强化对‘蛮’人的剥削和压迫。”同时,又“有许多拥有武装的豪强富户,称为兵长、渠帅,雄长乡土,抗拒政令,……他们散在郡县,威福自行,权势胜过官府。小民负县官,不过身死;负兵家灭门珍世。”兵长的权势甚过官府。其时,大量逃入沅水、澧水流域,导致五溪地区汉民激增,逐渐成为这些地方的主宰者,或成为地方豪强势力的武装兵长。原居沅、澧两水流域的土著民族,则被视为“蛮”、“獠”,或谓“五溪蛮”、“武陵蛮”,被赶入深山谋生。

    西汉末期,五溪少数民族势力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小部落、小姓氏族的增多,酋长、族长亦相应巨增。五溪蛮力量的强大,便以不同的形势,抵制或反抗官吏和武装豪强势力的斗争。这种小规模的个别行动与斗争,屡起屡伏,一直绵延不断。建武六年(30),于是就酿成义陵(今溆浦县)、辰阳(今辰溪县)、沅陵县、镡成县(黔阳县)、无阳县(芷江县)以及毗邻郡置衙的史实,于当年(辛卯),一度占据武陵郡署及整个义陵县,史称‘义陵没于夷’。未久,武陵郡治被迫迁移索县(今汉寿)。才又移治临沅(今常德)。有的县官吏全部都逃跑了,有的则闭门不出。地方豪强武装,亦龟缩自卫,横行霸道行为,有所收敛。在这次联合斗争中,相单程的组织能力与指挥才能,得以显露,他的机智与勇敢,使人佩服,被尊为“五溪精夫”。一时名声大震。杨四、杨五在文墨上虽稍逊相单程,但十八般武艺却件件皆能,三人意气相投,结为忠义兄弟。

    建武二十三年(47)冬,五溪精夫相单程,以“送春”之由,到九溪十八峒,作起义发动准备,约定起义时间,说明起义理由、目的、手段等。这九溪十八峒,即酉溪(酉水)、龙溪、桂溪、武溪、涂溪、辰溪、雄溪、  溪(  水)、樠溪和十八个部落。其中酉水流域就有:熬潮河舍、西梯佬、显都、苏都、那乌米、批此所冲、接也会也,那飞烈也,此乃酉水八峒之首领。待时机成熟,只待相、杨三兄弟一声召唤,各溪峒少数民族,纷纷响应,举族起义。他们的起义口号是:增(尊)五谷,反度田、反徭(杂)赋。相单程是沅陵蛮首领,在武陵五溪蛮起义时,曾被推为渠帅。在桂溪(今浦市)召开的“九溪十八峒酋长联盟会”上,相单程又被推为盟主,统帅三军。

    相单程和杨四、杨五将各溪峒兵丁,分别组成前、中、后三军。封杨五为前路将军,杨四为后路将军,自领中军。各溪峒的酋长、兵长均编入中军,由相单程亲自率领,起义军数以万计。起义宗旨广为宣传,成为义军的自觉奋斗目标,深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义军所向披靡,夺郡县、杀贪官、据署衙、开仓济民,人心大悦,官府兵丁,纷纷投诚倒戈。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