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十四章    王昌龄贬谪龙标  留佳话吟诗退兵

更新时间:2019-11-26 22:17:26 | 本章字数:3167

    唐代诗人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西安)人,亦说江南江宁人。他是盛唐边塞诗人著名的领军人物,后人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王昌龄与李白、孟浩然、高适、王维、王之涣、岺参等大才子大诗人交情甚厚。

    王昌龄早年贫苦,渔耕而读,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但王昌龄心有不甘,他于开元二十二年(706)再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并再次登第。然而二次登第后,官职仍旧未见升迁,仅授汜水县尉。科场颇为得意,可仕途失意。王昌龄受到打击,在做汜水尉五年后,即开元二十八年(712),因他“才情张扬,不拘小节”,被远贬岭南,任江宁丞。失意之后的文人大都有个通病,就是疏狂、放浪形骸。王昌龄从长安赴江宁任所,故意迟迟不去报到,在途中洛阳一呆就是半年,每天借酒浇愁。到了江宁后,又去太湖、浙江一带游山玩水。这种消极怠工的对抗态度也太过明显,也太过意气用事,因此也实在容易授人以柄,遭他人诽议。

    天宝七年(748),五十一岁的王昌龄,至此在江宁丞任上呆了八年。是年,王昌龄从江宁丞再度被贬为龙标尉。

    王昌龄为什么原因从老远的江宁贬谪到偏僻蛮荒的五溪沅洲,充当一个小小的龙标县尉呢?

    除了他“才情张扬,锋芒太露,不拘小节,特立独行”的性格让他“诽议沸腾”外,还因为在江宁写了一首《梨花赋》,而遭人中伤。因他借托梨花讽刺权贵们的腐败,暗喻自己的高洁。当时的宰相杨国忠和李林甫抓住《梨花赋》中的诗句,费尽心机罗织王昌龄罪名。当罪行案卷上呈到唐玄宗面前时,幸好唐玄宗还算是有些圣明,说:“朕观昌龄之错,止于不护细行,切勿以重刑处之。”于是只好将他再次从江宁丞职位上远贬到沅州龙标县尉。

    王昌龄从金陵赴龙标,大多是溯江而上。一路上虽然有些失落和怅然,但是他对时代的公正并没有失去信心,《芙蓉楼送辛渐》送别好友远行,当时那种凄切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但临别的嘱托,唯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便是一个佐证。“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里行间的南国烟雨和傲然耸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王昌龄是把忠节贞信作为人生困境中的一种道德和自信,同时也表明他积极向上和超越人生困境的一种巨大力量。从他的边塞诗: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充分体现了那种豪气干云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王昌龄在龙标任职八年之久。在这八年的时光里,王昌龄是失落而忧虑的,这里没有他一展抱负的政治舞台,也不能享受亲人厮守相伴的天伦之乐。对他而言,只有诗才是他心灵的归宿。他的挚友,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李白,闻听王昌龄被贬龙标,也写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一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感情的寄托慰籍,表达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关切之意。

    身处异乡,是为异客。对王昌龄来说,故旧好友的来访,如因节日一般,兴奋异常,他总是倾其所有来待客。短暂的欢聚,让王昌龄放下烦恼,纵情欢娱。可一旦拿起笔来,诗里行间都是流溢着愁意。一首《龙标野宴》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诗的大意是:夏天的夜晚在沅溪边乘着凉爽的风儿散步,朋友们带着酒相互陪伴着来到了竹林深处。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是因为被贬谪的哀愁,那远处的青山和当空的明月却从不曾空缺。

    这是一个初夏,好友陶副使来到龙标,公务清闲的王昌龄便时刻陪同他。俩人相邀在芙蓉楼内,或在幽篁深处,携带春酒,呼唤歌姬,于琴棋之余,歌乐之间,相对欢饮。王昌龄诗兴来了,便写下一种自己对万物美好的精神寄托。

    王昌龄看重相聚,也看重离别。在龙标城东,专门修建了送客临江楼。摆酒饯行,写诗相送,一首首缠绵凄切、感伤满怀。送别的诗,从这里送出:《送柴侍御》、《送吴十九往沅陵》、《送崔参军往龙溪》、《送魏二》、《留别司马太守》、《送万大归长沙》……,从他现存近一百八十余首诗里,送别诗就占据四分之一的篇幅,在龙标时的较多。友人带走了祝福,带走了诗,但却带不走自己的忧愁。自己的思绪不知走向何方,只能与两江沅水和  水相伴。如: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的无须解释,王昌龄的心碎了,“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个“愁”字,愁在酒里,愁在诗里,愁意洒在两江无情的秋水里。

    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作为龙标尉(相当今朝的公安局长,权利却没现在的大),王昌龄主要负责“分判众曹,收率课调”,即催租收税,判狱缉盗之事。他位卑职微,生活十分清贫,“惟琴书一肩,命苍头(仆人)拾败叶为炊”,但百姓的疾苦并不因自己身处逆境而失职,他“为政以宽,政善民安”,直至今日当地还流传着“筑岩坎防洪水保龙标城”、“蛮峒乞诗”等一些动人的故事传说。可见他政声很好,特别是龙标为苗、瑶、侗、汉等杂居之地,民族关系复杂,王昌龄以大唐社稷为重,想方设法安抚交好苗、瑶、侗民。一首《采莲曲》退走三千兵,至今让人怀念。

    采莲曲

    雨过芙池暑气凉,红莲花共白莲香。

    四周碧叶三分水,几个沙鸥破夕阳。

    这首诗是在“王昌龄吟诗退苗兵”的典故中,王昌龄脱口所吟的诗句。根据地方史志所述,当时苗人经常来攻打城池,王昌龄到龙标后不久,苗人又来攻城。知县得到这个消息,心里十分着急,要王昌龄拿出个退兵的主意。王昌龄仔细了解原委,原来是苗酋游世通将军的女儿,带了三千女兵来到芙蓉溪边,要向他借无价之宝。王昌龄并不害怕,探马将王昌龄带到女将面前,女将打量了他几眼,怀疑他并不是自己心目中所想象的“诗家天子”,大发雷霆,说要用箭射死王昌龄。当时正值六月,溪里开满荷花,临近黄昏,天又正好下了一阵雨,此时白鹭也正好翩翩回巢,女将想测试一下他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王昌龄,便要他就眼前的景色做一首诗,做不出来就一箭射死他。王昌龄便提了个要求:我要是作出诗来,苗汉和好,互不侵犯。女将答应,王昌龄脱口吟出《采莲曲》,吟完,写成文字,并盖上大唐王昌龄的大印,还折了红白两朵荷花送给女将。女将见真是王昌龄,心里非常高兴,便带兵回去了。王昌龄用诗化解了一场兵灾。

    王昌龄虽然官小,但也尽力造福一方。去龙标他不仅带去了中原的蔬菜种子,还推广中原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还教人读书,而且还办了好几家诗社,引导当地人吟诗作赋,人称“诗花一遍夜郎西”。

    唐玄宗天宝二十八年(755)十二月,安史之乱爆发,756年,五十九岁的王昌龄,连个小小的县尉都保不住,他离开沅州龙标,辗转回老家。途中,他迂回安徽,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闾丘晓为什么要杀王昌龄?他一个刺史,不过是州县级长官,又凭什么杀掉同是朝廷命官的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留下了千古之谜。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由此推测,王昌龄是触犯了闾丘晓的“禁忌”,或者说是闾丘晓妒忌王昌龄的诗与名气,而使得闾丘晓对王昌龄痛下杀手。一代诗杰冤死亳州,令人惋惜,令人悲痛!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王昌龄冤死不久,时任宰相兼河南节度使的张镐,就为他报了仇。757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这年秋天,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之围,令亳州刺史闾丘晓领兵救援。闾丘晓为人傲慢,刚愎自用,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稿,更怕打了败仗祸及于己,所以故意拖延时间,贻误了战机,宋州陷落。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临行刑时,闾丘晓露出一副可怜相,乞求张宰相放他一条生路,说:“有亲,乞贷余命”。张镐立即回绝了他:“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闾丘晓闻听此言,哑然无语了。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