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薛御史监银治沅 开先河办学兴教
更新时间:2019-11-26 22:27:40 | 本章字数:3302
明宣德三年(1428),宣宗朱瞻基拟重整风纪,在内阁首辅杨士奇等的举荐下,薛瑄被任命为广东道监察御史,并监湖广(湖南、湖北)银场。湖广银场即沅州银场,辖湘西十余县二十多处银矿,有民夫五十余万人。沅州有时为府,有时改路、道,管辖范围也有变化,辖境最宽时,有今天的芷江、怀化、黔阳、洪江、会同、靖州、通道、新晃、麻阳、凤凰、永顺、贵州的天柱等市县。因此薛瑄便驻节沅州芷江。
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夫子”。
薛瑄是明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官至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
薛瑄于洪武二十二年八月十日出生在教育世家。祖父薛仲义精通经史,因时值元末战乱,不愿应考做官,大半生在家乡教书。父亲薛员于洪武十七年(1384)中举后,历任河北元氏、河南荥阳、河北玉田、河南鄢陵等县的儒学教谕(即相当如今的县教育局长)达三十余年。
薛瑄由于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再加上生性聪颖和刻苦努力,在六、七岁时就能对《小学》、《四书》背诵如流,十一、二岁便会写诗作赋。
明永乐元年(1403),薛瑄的父亲在任河南荥阳县教谕时,河南布政司参政陈宗问前来巡视,在船上偶有感触,随口吟出“绿水无忧风皱面”,但一时想不出对句,便求教在场的官吏,结果却无一人能够对得上来。父亲回家将此事告诉薛瑄,他稍加思索便道出“青山不老雪白头”。陈宗问得知后,颇感惊奇,便专门亲临学舍看望,还索阅了他平时的诗作,称他才华出众,将来长大必能成大器。
明永乐十七年(1419),薛瑄父亲改任鄢陵县教谕,年近三十的他仍然跟随父亲求学。不过这时他已将主要精力用在研读程朱理学,并广泛涉猎子史百家、天文地理等,而对于科举的学问并不感兴趣。但事有些不巧,按照当时规定,凡教谕所在的县,长期无人考上举人、贡生时,教谕就要充军到边远地方去服役。出于无奈,为解父围,薛瑄只得听从父命,于翌年八月参加了河南全省的乡试,考中了庚子头名解元。次年,又赴京参加了全国会试,登甲榜赐进士及第。从此便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薛瑄从宣德三年(1428)开始,到天顺元年(1457),陆续居官二十四年,大多执掌法纪,如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和大理寺卿等。期间他严于律己,勤政为民,刚直不阿,无私奉公,执法如山,被誉为“光明俊伟”的清官。
话说明宣德三年,薛瑄被宣宗朱瞻基任命为广东道监察御史,并监湖广银场。因银矿均在湖南沅州,湖广银场即沅州银场。银场是银矿的矿场,是制造货币的源头。由此薛瑄出任的这一官职也难免被人视为“肥差”。都察院的同僚们在向薛瑄表示祝贺之余,也以前人警句“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提醒他,薛瑄“每不负老规戒之厚”。这银场辖十多个县二十多处银矿,有民夫五十多万人。这里点多线长,多年管理混乱,贪污成风。薛瑄刚一上任,当地的官员和绅士们便按以往惯例,立即备重礼前来拜望,寻求庇护。他便一一拒绝,并在第二天于办公地点和寓所照壁上题诗明志:
有雪松还劲,
无鱼水自清。
沅州银似海,
岂敢忘清贫。
以表明自己拒贿肃贪、贫不移志的决心。
薛瑄深知所肩负的责任重大,便以唐诗“此乡多宝玉,切莫厌清贫”警示自己。他虽驻沅州府治芷江,但时常深入各矿区,往复巡视,明察暗访,承办要案,特别是对贪污受贿者均要上报革除官职,依法严惩。通过薛瑄的整治和监管,从而使府县银场秩序井然,产量大增,民众夸赞不已。
薛瑄在沅州用铁腕进行了整治,弹劾了地方不称职的官吏,黜罚了矿场的贪官污吏,鞭打了当地的土豪劣绅。这样虽然改革了不少弊政,风清气正了许多,但也很是得罪了当地的一些豪绅们。
薛御史软硬不吃,他们认为薛瑄不知好歹,但又知道薛瑄是朝廷直接派来的,又不可以对着干。于是,经过策划,他们请了几个帮闲文人,在钟鼓楼设宴,借招待之机,比试文才,羞辱薛瑄,逼他离开沅州。
他们哪里知道吟诗作赋原本就是薛瑄少年时的拿手把戏,成年后只是钻研程朱理学,而把诗淡化了。当薛瑄来到钟鼓楼下时,豪绅们凑和道:“听说薛御史诗作得好,今日登楼,何不来他一首?” 薛瑄微微一笑,说:“好吧,难得诸位雅兴,我们边登楼边作诗……一步两步登上楼……”众人一听,这哪象诗呀,看来,薛御史的诗才不过如此!
薛御史上了楼,手扶栏杆,抬头仰望,心里暗笑那帮士绅,随口又吟道:“手凭栏杆望斗牛。”其中有一人说:“御史大人,我们这里只有水牛,没有什么斗牛啊!”众人哈哈大笑。这时正好一片乌云飘过,遮住了天空,雨点儿也淅淅洒落下来。有人暗藏语意地说:“南方多雨,御史不如早早回乡!” 薛瑄听了嘿嘿一笑,高声说:“纵然乌云遮两眼”,豪绅们大伙似笑非笑:“怎么了,薛御史?” 薛瑄慨然说:“识破江南十三州!”
薛瑄吟罢,双目如电,扫过众人。那帮子人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怎样办好。此时,薛瑄严肃地说:“你们都是一方绅士,应该上报效朝廷,下安抚百姓,做一个有风范的绅士。我一上任沅州,就发现你们有诸多劣行,今天你们又设这个‘鸿门宴’想取笑本官,并想赶我走,你们眼里还有朝廷吗?你们的良知何在?……”一番话训斥下来,那帮豪绅气焰尽失,一个个垂头丧气,灰溜溜的。钟鼓楼的宴会也就不欢而散。
薛瑄在沅州三年余,他惩治贪官污吏,废除积久的弊政,没少为当地百姓办实事。他走访民间,发现这地方靠天吃饭,三年两灾,遇上大旱,禾苗枯焦,所收无几,朝廷税赋又重,民众无法生存,所以上贵州挖蕨或逃荒要饭,饿死人的事常有发生。又如沅州金厂坪是有名的金矿,听说淘金人很苦,赋税奇重,便亲临察看。淘金工本想通过淘金发财,但谁知有时淘金的收入还不够交税,薛瑄将百姓的生活困苦以及淘金工的窘迫苦况写成奏章,上疏朝廷,请求减免税赋,得以准许……。民众欢呼,有的激动得流泪,有的跪下直呼“上天有眼,派来了薛青天!”
薛瑄作为监察御史,在沅州的主要任务是整治银场矿山,“学校,非其事也,而议兴。可谓仁者用心矣。”他除了做好了本职工作外,还十分关心百姓税赋,关心民生,还特别关心教育,传道授业,开化居民。薛瑄在教育世家长大,对教育很是重视,他在深入民间了解民情时,看到地方很少办有教育机构,居民得不到教育,素质很差。他便领头与沅州知州、知县捐俸,对程朱理学颇感兴趣的史员外赞助学舍,城里负有甚名的杨忠科、张光亮等几位熟师做馆师,办起了有史以来的学馆。
据史书记载,薛瑄在沅州办的学馆是“开沅州办学馆之先河”。开馆第一天,由薛瑄亲自讲课。他先讲了“沅州学馆”的宗旨,接着介绍了春秋末期首创私人讲学,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接着又介绍了孟子以及程朱理学。学馆里的人,个个听得聚精会神,受益匪浅。
薛瑄办馆讲学,一时惊动城乡,乡下不少读书人找到城里史员外,说是薛大人讲课,无论如何也要听一次。史员外不好推辞,只得由他们报名,而按先后顺序排班……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薛瑄,将学馆冠名为“文清书院”(薛瑄又名薛文清,皇帝赐的谥号),院址在明山之南, 水之西。沅州不少生员学子受益于文清学院。“沅州讲训之文化因此益盛。”
薛瑄在住驻沅州三年余,从未回过一次家,离任时两袖清风,正如他在诗中所述的那样:“莫言白笔(白笔是对自己的代称)南征久,赢得归囊一物空。”
薛瑄为官不但清廉律己,而且勤政爱民,在做官期间为民请命,为民伸冤,动人事迹广为流传,人们称之为“薛青天”!沅州百姓还为薛瑄修建了生祠。
薛瑄离开沅州后,辗转到其他省份为官。正统初提学山东。景帝嗣位,出督四川协助平息彝苗之乱。景泰三年推南京大理寺卿等。英宗夺门复辟,薛瑄拜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阁预机务,即参与议决朝政。起初,他还踌躇满志想为朝廷效力,每逢朝廷召见,都坦诚直言,献计献策,屡次陈述自己的主张。但不久他便发现英宗皇帝昏庸无能,对侫臣乱政束手无策,对正确意见置之不顾,屈杀忠臣于谦。并令从南国购买狮子,玩物丧志,薛瑄对朝廷失去信心。于是,以年事已高为由,告老还乡。
天顺八年(1464),已七十六岁的薛瑄去世,朝廷赠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号文清,故后世称其为“薛文清”。隆庆五年(1571),从祀孔庙。沅州人还专门为他建了文清祠,长年祭祀。他著作颇丰,有《薛文清公文集》四十六卷。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