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五十五章  反征服红苗起事  “雕剿法”凑准治苗

更新时间:2019-11-26 22:34:12 | 本章字数:2391

    自清康熙以来,为开辟苗疆,正逐渐实行改土归流,随着改土归流之后,汉民族大量涌入,汉民族先进的生产力强烈影响着苗族人民,也大量的侵占着苗区人民的土地,导致大量的苗民破产,或沦为汉族地主的佃农,或逃往更加偏僻的山区。据记载,自改土归流后,生苗区大都被纳入国家版图之中。如:“王申,鄂尔泰奏剿办仲苗就抚者二十一寨,查出熟地荒地三万余亩。”“湖广镇筸红苗吴老化率毛都塘等五十二寨内附。镇筸苗民续内附八十三寨。”这些被迫归附或强制征服的苗民,开始受到了国家的正式管理。但最初的时候,对苗汉之间还是有诸多限制的。如:“防守红苗,沿边设塘讯,禁内地民与苗往来。”、“苗疆禁例……各省民人无故擅入苗地,及苗人无故擅入民地,均照例治罪”、“苗汉不准通婚”等等。由于汉民族大量迁入苗区,以及随之带来的土地资源的争夺,并在不断增多的人口压力,满汉流官的专横、某些汉民的仗势欺人,诸多禁令的压制下,促使反抗的加剧并最终爆发举兵起事。

    康熙二十四年(1685),镇筸补丁寨红苗苗酋吴二哥、吴老览、吴老叟等人,率领苗族人民起事,反抗清朝政府,响应者近万人。辰州左督郭忠孝率领守备陈赤和徐三奇、水师守备张其蕴等官兵前往乾州镇压,反为起事民军所败。之后,制府徐国相与偏沅巡抚丁恩孔、提督徐志都出兵征剿。清康熙帝玄烨命郭忠孝为总统,分巡道王舜年监军于前,辰州知府刘应中、沅州总兵姚仪督兵于后,点副将勒起功、赵文实,游击将军王子明、守备胡奇、刘旭、督、抚、提、镇各协营官兵都来会师。为彻底剿灭苗反,又调永顺、保靖两土司领“土兵”赴援。地良坡一战,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起事军伤亡惨烈,战死者二千七百余人。吴二哥、吴老览、吴老叟领众退守补丁寨,扼险据守。因地势险要,清军一时进攻不了,遂绕道暴木营,实行前后夹击,连续血战四昼夜,起事民军伤亡更大,被迫突围,往茨岩遁走。郭忠孝率军紧追不舍,生擒吴老览。吴二哥、吴老叟身负重伤,血战而死,被清军斩首示众。起事军余部在吴辣儿的领导下,在暴木营、鸭保寨、龙蚁岗一带,继续抗击清军。康熙二十五年(1686)正月,吴辣儿率众退据天星山,与清军相持月余,终因弹尽粮绝,全部战死。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镇筸五寨长官司治下石老虫领导苗民,又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征服”的武装斗争,史称红苗起义。清朝廷派遣礼部尚书席尔达、京都大臣副都统图思海、徐九如,领荷州驻防满兵一千名,并同湖广总督喻成龙、湖南巡抚赵中乔、湖南提督俞益谟、贵州提督李芳述、广西提督张旺等率领广西、贵州、湖南三省满汉官兵,直逼镇筸,勒令“归诚”。在强大的清军面前,苗民毫不屈服,他们在石老虫的率领下,活动在以天星寨、暴木营、毛都塘、老家寨、马坡山、两头羊、打郎、湄亮、糯塘山、七蔸树、龙蛟岗、排六梁等为根据地。攻打五寨长官司、筸子坪长官司以及沅州麻阳、乾州厅一带,并得到铜仁、松桃等地苗民纷纷起兵响应。一时,官军围剿不了。直到康熙四十五年(1706),朝廷礼部尚书席尔达,同湖广总督喻成龙率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巡抚与提督,以及镇筸总兵雷如、长沙副将高一靖、永州总兵包成、沅州副将韩琪、保靖土司彭泽虹,率满、汉土兵共八万兵会剿镇筸。通过围剿,终于在天星山一场大决战,苗军三千余人战死,起事宣告失败。但苗军余部仍藏于天星山一带,与清军周旋,坚持斗争了十余年。

    这次苗民起事,波及三百三十三个苗寨,四千七百户苗民,尤以两头羊、毛都塘、糯塘山、老旺山、马鞍山、天星山、七蔸树、打郎、湄亮、龙蛟岗、排六梁、上下葫芦、蔸河、暴木营等地为甚。清军分五路进兵,苗军据险守隘,多次重创官军,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这次反抗斗争,苗兵战死者四千六百五十余人,被生擒男女老幼一百五十多人。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靖州取消“蛮不入境,汉不入峒”的条例,湖南省内外汉族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纷纷涌入苗疆。清雍正四年(1726),清政府在五溪采取“剿抚兼施”、“恩威并用”的政策,对湘西各大小土司进行改流。清雍正五年(1727)时,朝廷通过官府发出禁令,“禁民、苗结婚,禁兵、民与苗借债卖产,禁苗俗。”受到苗、汉人民的普遍抵制。

    雍正十二年,清政府以军装被劫为由,竟诬陷绥宁苗酋凤老一,城步苗酋蒲寅山所为,请求派官兵前往苗疆搜捕。蒲寅山(?-1738),别号罗卜王,清代农民军领袖。城步县大水图家浆山(今柳寨乡)人。自幼习武,秉性剽悍,好打抱不平,在扶城峒、大水图一带苗、瑶各寨中颇有威望。清雍正六年(1728),喜塔拉氏向雍正皇帝上疏,奏准采用“雕剿法”治苗。于是,武冈营及城步县署下令并多次进入寨收缴环刀、标枪等自卫兵器,还规定苗、瑶“以物往市,先报地方官知会,塘讯查验”,蒲寅山等苗瑶酋长对此极为不满。

    雍正十二年,城步知县蒋德重会同武冈营游击蓝美林在苗、瑶各寨进行收缴,任意捕人。蒲寅山秘密串通苗酋凤老一,在家浆山、竹岔山一带,凭藉高山险阻 ,“纠众拒官兵,杀伤官吏”,举兵起事。

    雍正十三年(1735),清政府改土归流完成。是年,蒲寅山起事民军从根据地竹岔山扩张到扶城峒应声岩、横岭峒绥宁县黄桑坪一带,并在应声岩击败前来征剿的知县蒋德重、武冈营游击蓝美林和永州千总龚作率领的官兵。

    乾隆元年(1736),宝庆协把总李如松率兵攻家浆山,也被民军杀死。乾隆三年,清朝廷为了加强对蒲寅山民军的防御和镇压,移新化县白面巡检司至城步县寨头,置寨头巡检司,常驻官兵节制竹岔山下的苗、瑶、土民。四月,襄阳总兵李琦受湖广总督之命,率三千余官兵进攻竹岔山。蒲寅山、凤老一诱敌于龙开口,李琦中埋伏大败,清军死三百多人。六月,沅、辰两州府增兵三千救援。这次李琦用重金收买民军中内奸引路,从家浆山攀缘而上竹岔山,从背后偷袭苗营,民军腹背受敌。蒲寅山突围时战死,民军大部分被官军所杀,附近苗、瑶各寨男丁或隐避他乡,或被官兵滥杀。“妇女及五岁以下幼儿,被官兵在隔越外疆处变卖,得价以分赏有功兵丁。”这就是史称的“竹岔山惨案”。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