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239、师长被埋,彭老总通过2个苍蝇判断没死,38小时后获救,如今99岁
更新时间:2022-09-23 17:08:41 | 本章字数:5182
1952年8月2日,对于在朝鲜战场的将士们而言,依旧是紧张应敌的一天。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115师的将士们早已经习惯枪林弹雨,但一个消息却令久经沙场的他们慌了神。当时美军刚刚结束对我军阵地的轰炸,115师代理师长王扶之所在的坑洞被炸毁,包括他在内一共有7人被掩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将士们很快就开始了营救师长的行动,但一直没有发现师长的踪迹。
就在这生死关头,彭老总通过两只苍蝇,判断王扶之还活着,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年幼参军
王扶之于1923年出生,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身为底层人民的孩子,王扶之的生活条件极为苛刻。孩童时期,他就要替父亲分担养家的重担,不仅给地主家放牛,还经常下地干活,这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十分辛苦的。孩子如此受累,做父亲的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清楚只有知识能够改变孩子的命运。于是省吃俭用的攒下一笔钱,让王扶之去读书。可很快父亲就无力承担学费,因此王扶之的读书生涯只有短短三个月。
不过王扶之在这三个月里学会了认字,在那个遍地是文盲的年代,能认字已经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这也使得王扶之日后参加红军时有了一技之长。不再上学之后,王扶之过起了从前的日子,为地主家干活赚钱,转眼他就长到了12岁,也正是这一年,王扶之所在的村子迎来了一群新面孔。
他们正是红军,为首的领导是刘志丹同志。这是王扶之第一次见识到红军,也是第一次意识到红军是站在被压迫一方的。作为一个常年被地主欺压的农民孩子,王扶之一下子就对红军充满了好感,想要成为他们的一员。但当时的王扶之才12岁,还没到成为一名士兵的年龄,不过王扶之个子长得高,乍一看还以为是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负责招人的红军负责人没有看出端倪,王扶之就这样加入了红军。
当年的娃娃兵
当时的红军物资紧缺,枪械更是少之又少,王扶之是个新兵,年纪又小,因此根本分不到枪进行作战任务,只拿着一个梭镖就上了战场。别看王扶之年纪小,心思却十分活络,当时他面对的敌人在一个高地上,主力部队正在正面吸引着敌人的大部分火力,王扶之就带着其余人悄无声息的从高地两侧摸了上去。在行进的途中,子弹呼啸着从王扶之耳边擦过,但初生牛犊不怕虎,王扶之冷静的压低身子,快速的来到了敌人的近旁。在敌人还未反应之际,拿出手中的梭镖就制服了眼前的敌人,缴获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把枪。
这场战斗过后,王扶之因为有过读书的经历,能识字,就被调去学习测绘,并很快就成为了一名测绘员,在当时那个没有先进地形勘测机器的年代,红军的地图都是由人工绘制而成。在一次次的地形勘探里,王扶之对于战场逐渐有了更深的了解,不再拘泥于眼前的一兵一卒,而是用大局观来分析如何更好地用兵。
在抗日战争时期,王扶之成了一名作战参谋,在新四军三师司令部工作,经常同三师师长黄克诚一同探讨战情,久而久之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每次战斗,黄克诚都需要前往战斗一线来最快速地获取战场信息,但由于他的双眼高度近视,骑马实在太过危险,王扶之就主动提出用自行车载着师长前往战场。这一载,王扶之就载了两年多,就是靠着王扶之咬牙蹬车穿行战场各地,黄克诚才能准确无误地下达作战指令。
将士们才能六次打破日军的扫荡计划,在日军的层层阻击之下,还能对他们的据点予以重创,不断壮大我军的势力范围。王扶之骑车载黄克诚一事传遍了我军上下,大家都夸赞王扶之对抗日军做出的贡献。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身为总参谋长的张爱萍还对此事津津乐道,笑着对王扶之说,当初他载着的可不仅仅是黄克诚,而是三师的司令部啊。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王扶之更是立下了不少战功,尤其是在平津战役时,担任343团团长的王扶之率部首先对天津发动了进攻,迅速打下了城墙。随着我军鲜红的旗帜飘扬在天津的城头之上,我军的士气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但王扶之却在战斗中不幸大腿中弹,只见他对伤口草草止血了一下,就马上又投入到了指挥作战当中,靠着他对于战况的精准把握,343团在他的指挥下顺利拿下了天津。此后王扶之依旧为解放全国的大业英勇作战,很快国民党就招架不住我军的进攻,节节败退,国内的解放战争也迎来了终结。
国内的战斗虽然结束了,但在朝鲜,美军的入侵令我国受到了威胁,因此还没来得及喘口气,1950年,王扶之又踏上了抗美援朝的道路。
担任代理师长
来到朝鲜战场后,王扶之很快就投入到了战斗中,彼时的他是39军115师343团的团长,身负要职,要肩负的责任也是十分重大的。当时的王扶之受到了来自上层的命令,要求他带领343团赶在美军之前占领龙头洞,为大部队攻占云山提供有利条件。云山是我军一直都想占领的地区,因该地四通八达,对于战场运兵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一旦攻下了云山,也相当于给了美军一记重创。而龙头洞从整个地形来看,位于一处通往云山的交通要道的南方。
此地若是被美军提前占领,那么一来美军可以通过此道路增援云山,二来也给云山的美军部队提供了撤离的后路,这会对我军大部队攻下云山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彼时的云山已经被我军三面合围,只等待彭老总一声令下,就可展开行动。
但由于部队晚了一天出发,还又花费了一天与美军散兵战斗,这两天的空档令美军的第1骑兵师借机进入了云山。这个第1骑兵师可是个难缠的对手,不仅装备精良,士兵们也个个训练有序,尤其是指挥官米尔本,对于战术颇有研究。他很快就意识到要想保住云山,就必须拿下龙头洞。这与我军的作战想法不谋而合,但兵贵神速,王扶之赶在美军之前,于1950年11月1日拿下了龙头洞,并借着自己对于地形的把控,在深夜与美军展开了战斗。
美军第一骑兵师第五团B连完全招架不住343团1连战士的进攻,仅仅50分钟这场战斗就结束了,有80多美军死在了1连的枪口之下,20多美军被俘虏,仅剩的20多美军也仓皇逃窜。旗开得胜的343团乘胜追击,紧接着又在接下来的两天,伏击美骑一师的第五团和第七团的一个营。在王扶之的指挥下,343团重创了美军,有400多名美军或死亡或重伤,更有40人成了我军的俘虏。靠着王扶之的指挥和343团战士的骁勇善战,美军的援兵迟迟进入不了云山,使得云山内的美军难以招架住我军的攻势,节节败退,最终撤出了战场。
这次战斗的胜利,王扶之所在的343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王扶之也受到了司令部的表扬,称他的战斗素养与作战精神都超越了美军,王扶之也因此成为了115师代理师长。然而战争仍在继续,即便我军在云山战役中获得了胜利,但接下来的战斗形势却不容乐观。美军的空军力量十分强大,而我国国内刚刚结束连年的战争,军事装备与美军相比极其落后,就连射击美空军的高射炮都十分稀少,对空作战难度极大。面对美军的狂轰滥炸,我军秉持着“打不起但躲得起”的原则,在战场上挖坑道,修壕沟。一旦美军的炮弹袭来,士兵们就躲进修好的坑洞内。这一方法,大大减少了我军因美军空袭造成了伤亡。但战场上炮弹无眼,即便有坑洞作为掩护,炮弹的威力仍旧足以将坑洞炸塌,王扶之就差点因此
丢了性命。
苍蝇救命
当时王扶之正在一处坑洞内与其他5名同僚们探讨战情,还有一位战地记者随旁记录。此时洞外传来了炮弹的爆炸之声,王扶之知道这是美军的又一次空袭进攻,不过他早已见惯了这样的场面,之前都扛过了多少次炮弹的袭击,想必这次也不会出什么问题。不料这次的袭击却尤其精准,一颗炮弹在王扶之所处的坑洞上方炸开,巨大的威力瞬间就让坑洞土崩瓦解,原本7人站立的地方顷刻间就成了一片废墟。
等到美军的战斗机飞离了战场上空,士兵们才在漫天尘土中,看见自己师长所在的坑洞已经面目全非,他们赶紧上前进行挖掘抢救。然而在美军的轰炸之下,巨石土块层层积,要想知道王扶之等人身处何处十分艰难,加上士兵手头没有趁手的工具,因此救援行动进展十分缓慢。而此时的王扶之,正在洞底艰难地自救着,当炮弹落下时,王扶之被强大的气流推进了坑洞的深处,没有完全身处爆炸中心,因此捡回了一条命。
但有4人却没有那么幸运,他们当场被炸死,其中有一人就是那名战地记者。王扶之虽然捡回了一条命,身体却被困在废墟之间动弹不得。王扶之先是大声呼喊,得到了回应后弄清了加上自己还有3人存活,接着让另外两人慢慢地尝试挪动自己的身体。为避免二次塌方,三人的动作都十分小心翼翼,直到三个小时后他们才从压着他们的石头下爬了出来。
尽管身体不再被桎梏住,但能供三人活动的空间依旧十分狭小,加上被埋下地下深处,稀薄的空气令王扶之意识到事态的不妙,他们三人很有可能会活活困死在这里。头上顶着层层石块,王扶之清楚靠着他们三人是断然做不到自己出去的,他们能依靠的只有外界的救援。
为了让救援人员清楚自己的位置,王扶之敲击手边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其他两人也纷纷效仿。但这敲击声在经过土层之后变得十分微弱,战场的嘈杂使救援的士兵们听不到王扶之的求救信号。王扶之在敲击一阵无果后,认为没必要接着浪费体力,就不再敲击,转而选择躺着不动来保存体力。在王扶之休息的这段时间里,坑洞上方的士兵们可谓是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王扶之为人和善,对士兵们视如己出,因此手下的兵都对他敬重有加,如今师长深埋地下,所有人都想尽快将师长救出来。当时39军的军长吴信泉也对此事焦心不已,王扶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虽说战场上牺牲是无可奈何的事,但眼下王扶之的生死尚无定论,抱着一丝希望,吴信泉将此事告知给了彭德怀。彭德怀对于王扶之也是十分器重的,当初就是靠着王扶之的先下手为强,才取得了云山战役的胜利。眼下最要紧的,就是将王扶之救出坑洞,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在彭德怀下达命令后,工兵部队立马前去营救王扶之。
此时距离王扶之被埋已经过去了一天一夜,作为身经百战的老兵而言,王扶之面临过太多决定生死的关头,但被活埋还是头一遭。缺水缺粮,氧气又不足,王扶之以及其他二人都感到了死亡正在向他们逼近。但军人是不畏死的,只要有一点希望都不能放弃,王扶之将自己的尿液收集起来,作为水资源的补充将之喝下,其他两人也跟着照做,此后他们所能做的只有默默的等待。都说死亡不可怕,等待死亡的过程才是最可怕的,在等待的时间里,对于王扶之三人而言,每一秒都十分煎熬,就在他们即将认命之际,头顶传来的声响令他们看到了生的希望。
这些声响正是工兵部队在挖掘坑洞时发出的,当时一接到彭老总的命令,工兵们便马不停蹄地来到塌方现场进行挖掘工作负责此事的领导告诫众人一定要注意任何动静,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是由王扶之发出的信号。因此参与救援行动的众人都十分专注,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一个工兵在挖出一个洞后,发现从缝隙中飞出了两只苍蝇,立马将此事上报。
彭德怀听闻此事后,认为苍蝇必然是在有活人的地方才存在,这两只苍蝇在美军轰炸时应该就在坑洞里,随着坑洞崩塌一起被掩埋了,说明王扶之很有可能就在苍蝇飞出的洞口下面。事不宜迟,得到彭德怀的分析后,工兵们开始对那个洞口进行挖掘,而王扶之在听到头顶的动静后也开始敲击物品回应。
这个信号令工兵们大为振奋,很快就将洞口挖通,救出了王扶之三人。而此时,距离王扶之被埋已经过去了38个小时。很难想象,王扶之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熬过这三十多个小时的。此后王扶之就将苍蝇视为了自己的救命恩人,从不拍打苍蝇,而那名发现苍蝇的工兵战士在救出王扶之后就离开了,没能得知他的姓名成了王扶之一生的遗憾。
大难不死的王扶之继续在战场上英勇杀敌,1964年,王扶之成为了一名少将,也是我国最后一批开国少将,如今王扶之已经99岁了,是中国仅存的5位开国将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王扶之从12岁离家参军后,就一直没再见过自己的父亲,直到抗美援朝结束,志愿军们凯旋归国后,王扶之才有空闲去寻找自己的老父亲。1953年,王扶之一身戎装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由于村路崎岖不平,军车无法驶近,王扶之便步行前往村子。在路上,一位老人赶着驴车从他身边经过,王扶之便叫住了老人,希望他能载自己一程。
老人见王扶之是军人就欣然应允,一路上二人攀谈起来,当问及老人是否有子女时,老人长叹一口气,说自己有个儿子,12岁就去当兵了,一直没有他的消息。
王扶之心下大惊,因为老人所说与自己的情况极为相符,连忙问老人的孩子姓甚名谁,当老人说自己的儿子叫王扶之时,王扶之当下泪湿眼眶,冲着老人喊了一声:“爹!”
自此,分别了18年的父子二人终于重逢。在这18年里,王扶之从一个青涩稚嫩的小娃娃,成长为而立之年的俊朗硬汉,以至于父亲完全认不出他了。而他的父亲也由于终日为儿子担心发愁,面容比同龄人更为苍老,和王扶之印象中的父亲不太相像。岁月衰老了他们的容颜,却也指引着他们重逢。
这样的情况在当时的中国并非个例,千千万万的青年为了祖国不被侵略,选择背井离乡走上战场,他们是儿子,是父亲,是兄弟,是家里的顶梁柱。然而只有忍痛离开小家才能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这样的大义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于心。
参考资料
[1]《我的抗美援朝故事》,《王扶之:一只苍蝇救了我的命》
[2]《文萃报》,《两只苍蝇救了王扶之》
[3]《政府法制》,《两只苍蝇救了将军王扶之》
[4]《文史春秋》,《大难不死的将军王扶之》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