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一部 345、新保安之战:毛泽东都没弄明白,为啥能打胜?最后周恩来揭破原因

更新时间:2022-10-23 10:45:56 | 本章字数:5481

    1948年11月30日,深夜的西柏坡。毛泽东半躺着坐在一把破旧的椅子上,满脸焦虑之色。虽然我军刚刚完成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但毛泽东心中的千斤重担仍未卸下。近在咫尺的傅作义集团仍然十分强悍。傅作义之能,在国民党几大战略区的统兵大将之中,算得上一流。早在民初旧军阀混战之时,傅作义就以“守城将军”之名闻名天下。此时他手中掌握着数十万兵马,正牢牢守着西至绥远、东至津塘的广大区域,几乎无隙可乘。

    毛泽东连日苦思如何打破华北僵局,可是并无良策。紧张的脑力劳动,让毛泽东根本无法正常入睡,每晚要吃一片安眠药才能勉强睡下。今天这架势,看来又要多吃一片了。

    正在这时,突然响起急促的敲门声,毛泽东还未从沉思中回过神来,门就开了。只见周恩来拿着一摞电报纸,边走边兴奋地说:“上钩了,上钩了,35军出城了。”一听到“35军”,毛泽东这才悚然一惊。35军是傅作义的老底子,傅系军马王牌中的王牌。傅作义为了保住北平安全,一直把35军驻扎在北平城中,作为最有力的战略拳头。毛泽东连日苦思的内容之一,就是把这个王牌军从城中调出来消灭掉。但几番调动,傅作义就是不上当。现在,他怎么会突然变了呢?

    毛泽东一再询问消息是否属实,周恩来则连续给予明确的肯定问题:35军已离开北平,奔赴张家口。毛泽东大喜,立即安排兵马去打这个35军。但他也陷入了疑惑,一向精明的傅作义,怎么会犯下如此大错,他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错呢?或者说,这是不是傅作义在使用诱敌之计,故意用35军当诱饵,意在打我华北之兵呢?

    一、傅作义第一次犯错

    毛泽东显然是多虑了。傅作义派35军远赴张家口,并非什么诱敌之计,而是他真的犯错了。此前傅作义基本采取固守政策,天津、北平、绥远、张家口各大要点都派驻重兵看守,手里唯一的机动兵力35军,驻扎在北平城中。傅作义很精明,他知道我军在华北只有三个兵团,总兵力比他差很多,不敢进攻大型城市,所以稳稳固守,待局势之变。

    为啥傅作义突然胆子变大,把35军派到张家口了呢?起因是一封电报1948年11月上旬,傅作义接到蒋介石电报,该报说,共军林彪大军虽然获胜,但部队疮痍未复,休整时间需要3-6个月,望傅作义抓紧这段时间,抓紧扩军,固守北平。傅作义对扩军这个字眼很感兴趣,追问国防部,扩军能扩多少?国防部回话:蒋介石命令,把东北战场被共军吃掉的6个军的番号全给傅作义,允许其便宜行事,在华北扩建6个军!

    傅作义一下子乐坏了。6个军什么概念!这是将近20万人的大军。华北原有50多万人马,大多是蒋系部队。傅系人马满打满算也只有十来万人,之前一直不敢扩得太厉害,怕老蒋生疑。此时凭空掉下来20万人的合法编制,这是傅系势力扩张的天赐良机。焉有不抓之理。当然了,要食人之利,必须得拿出点实际动作来回报。

    之前蒋介石一再催促傅作义率大军南下,彻底放弃华北,傅作义不肯走。蒋傅之间闹得很不愉快,傅觉得有点理亏。此时蒋介石居然大方地扔过来6个军的番号,傅作义感觉不打出点名堂,确实说不过去了。再加上国防部电报已经判明,东北共军要休整3-6个月时间,以华北共军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威胁国军,傅作义便决定,把他的心腹王牌35军派出去,打一顿共军出出气,也让老蒋坚定一下华北可守的信心。于是乎,傅作义真的旁若无人地把雪藏已久的35军派了出来。但是,傅作义万万没想到,国防部这份情报,压根就是一个似真实伪的大圈套。圈套的核心就在于,所谓3-6月的休整期,根本就是误判。中央军委给101下的命令是,辽沈战役结束后,只给东野大军1个月休整时间,顶多再加半月,而后全师入关,进攻华北。

    过了半个月,东野上报情况说部队编训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剩下的工作就是消化吸收11万国民党降兵。毛泽东心急华北僵局,进一步要求,只给东野20天,20天后就要派大军入关来打傅作义。这比国民党的国防部预计的最短时间3个月,也短了整整70天!正是这个巨大的误判,使傅作义完全放松了戒备,敢于在东野大军正在秘密入关之际,把35军放出来去打一场所谓的“争气仗”。

    二、傅作义第二次犯错

    傅作义派35军去打谁?杨成武兵团。杨成武兵团是傅作义的老对手了。早在1948年8月,东北局面形势紧张之际,杨成武就敢以数万之众连连主动出击,骚扰平张线。平张线是傅作义的一根麻筋。

    从北平到张家口的交通线,虽说既有公路也有铁路,却并无什么重要军事意义。华北国军的生命线有两条,一是南北向的平汉线,一条是塘沽的海港,一陆一水,想逃生必经此二路。平张线是连接北平与绥远的交通线,通过这里往绥远退,越退越是沙漠,死路一条。傅作义以绥远起家,虽然那里是偏僻穷荒之地,他也十分重视,打算到时战败还能退回老家。所以杨成武一打张家口,傅作义就又疼又痒又坐不住。

    11月底这次出击,傅作义一方面为了保住平张线之安全,另一方面就是“争气”,让老蒋相信他傅作义能抵抗到底。但是打着打着,傅作义收到一些奇怪的消息。

    山海关一线到长城各口隘,不断发现戴着皮帽子的共军部队向南运动,判断是东北林彪所部。傅作义的参谋长提醒他,看情况不太妙,不知道来了多少共军,要不要把35军撤回来。傅作义大手一挥,不用管。这位精明的名将,此时多少有点糊涂,居然不把情报当回事,着实有点令人吃惊。

    为何会有此种变化?原因很简单,傅作义正在忙着扩军。35军出去打共军出气,给自己争了气,有面子也有底气去扩军了。傅作义制定了一个疯狂的计划,决定在短时间内扩充4个军。4个军12万人,从哪里变出来呢?傅作义下令,华北三个省,河北、绥远、察哈尔3个省,每省出3万人编一个军。再由天主教编一个军。这个天主教军的想法极为荒唐,傅作义只是听信一位天主教知名主教一面之词,说华北天主教徒甚多,可以拉起来数万人马,便将其纳入正式计划。傅作义那段时间成天开会,召集华北军政高官,坐在屋子里讨论这些漫长、庞大的议题。扩军可不是简单大旗一树便有兵来,征发兵员,编成部队,调配干部,补充粮弹,拨付军饷,桩桩件件都是体系性的莫说国军的战时动员体系一团稀烂,就算有成熟的体制,12万大军从无到有,至少需要半年时间,乃是宜缓不宜急的慢事、长事。但傅作义此时完全被12万大军的美梦迷惑了心智,浑然不知危险已经到来,不去安排35军迅速撤回北平,而是忙于这些长线事务,真可谓猫咬尿胞,空忙一35军在张家口耽误许久,并且毫无撤回北平迹象,毛泽东大喜,立即调派兵力准备合围35军。

    三、傅作义第三次犯错

    35军去张家口是意外情况,本不在毛泽东的计划之中,现在情况发生剧变,要打35军以现有兵力完全不够。毛泽东赶紧调另外两支部队,一个是东野的程子华兵团,一个是华北杨得志兵团,紧急奔赴张家口,准备以十倍兵力的优势把35军生吞活剥。因为是意外变动,两个兵团这么大规模的动兵,根本掩盖不住动静。尤其是北平北面,接连不断的有东北部队进来,傅作义再忙于其他事务,也不能不引起重视了。

    傅作义亲自坐飞机来到张家口,与35军军长郭景云商量,35军到底留守张家口还是撤回北平。郭景云是傅作义一手带起来的悍将,很了解傅作义的心思,他摆了两条理由,建议不如守着看看。第一,杨成武兵团一击即退,但未走远,我军可留在这里威慑,使其不敢骚扰北平。第二,张家口地连绥远,是咽喉要道,欲保绥远根本之地,则必守张家口。傅作义不置可否。郭景云的两条理由都很充分,不守不行。但东野入关已是事实,不能不防。傅作义下了一个软绵绵的命令,让郭景云相机东返,助守北平。

    相什么机呢?如果杨成武一去不返,不再骚扰张家口,那么靠平张线沿线的几个弱一点的军守一下也不妨事。如果杨成武再来,那就接着守。郭景云虽是一个伧荒武将,也明白老长官肚里的心思。如果他马上撤,“争气仗”打的虎头蛇尾,在蒋介石面前不免影响力减弱。如果不撤,北平城一旦有危险,35军这个王牌主力不在,老长官哪能心安呢。因此,郭景云最终还是决定撤。就在傅作义、郭景云都对局面浑浑噩噩之际,解放军方面发生了一个巨大失误。

    程子华兵团从北平东北面打过来,经过密云时忍不住手痒,发兵围攻此城,只打了不到一天就解决了守城国军,消灭6000余人。这场仗,从战术层面看是绝对的漂亮仗。部队展开迅速,攻城动作利落,炮火运用效果好,直接把国民党军的华北“剿总”看懵了。与共军作战这么多年,哪见过他们这么打仗,火炮的威力比国军美械师都差不了多少。太可怕了。然而从战役上看,是一个大漏招。漏出什么来了?围歼35军的战役意图。仗打完不仅傅作义懵了,毛泽东也懵了。就好比魔术师在台上正表演的千变万化,突然身上那件用来掩盖道具的长袍掉了,袍子里藏的各种道具都露出来,魔术师和观众大眼瞪小眼。那还玩什么,各回各家吧。

    毛泽东发电怒批程子华兵团,千叮咛万嘱咐,不让你们瞎打,还是瞎打,吓走了35军,谁再来创造这个战机。关键时刻,另一个兵团也犯了错:杨成武。杨成武兵团判断,郭景云一旦发现我军围歼意图,要么向北平逃,要么向绥远逃。到底往哪逃可能性更大呢?杨成武最终决定,把主要兵力放在西面,防止其西逃,以次要兵力放在东面,以防万一郭景云东撤回北平。毛泽东获知此情况,又动了一顿肝火。预置的三路围歼兵力,两路都出了问题,这哪里还抓得住35军。然而,在双方互相犯错的局面中,终究还是傅作义犯得错更多。

    密云与北平城近在咫尺,程子华搂草打兔子,把北平吓坏了,傅作义判断,东野大举入关,目标是北平城,于是赶紧调集各路兵马守备北平。傅作义自信以北平数十万人的能力,东野大军就算全师来攻,也不一定拿得下。所以对张家口的郭景云35军,并没有提出特别着急的要求。这个重大失策,使35军的撤退行动变得异常缓慢。我军走了两个漏招,傅作义走了一个漏招,但傅作义并未发现其漏,也没有补救。所以,围歼35军的可能性还存在。毛泽东生气归生气,训完杨成武和程子华,让他们继续向张家口一线狂奔,必须把郭景云拦在北平以西吃掉。

    四、卧底发挥的作用

    傅作义一直犯糊涂,郭景云也跟着犯糊涂。35军撤退时不紧不慢,即使出张家口后发现杨成武在阻击,仍然是好整以暇,浑然不怕解放军。35军基本是美械,士兵大多都是傅作义多年带出来的兵,士气高,能打,与蒋系有很大的区别。郭景云的拖拉,给了我华北部队将功补过的机会。杨成武兵团一直死咬着35军不放,杨得志兵团在毛泽东一再下死命令之下,狂奔六天六夜,踏冰渡河,终于在新保安堵住了35军。程子华兵团顶着极大压力,也赶到宣化、新保安一线,三大股主力部队把35军团团围住,还把前来救援的国民党军104军也一并包围。

    激战过程不必细说,最终两个军全部报销,郭景云阵亡,104军军长安春山单枪匹马逃出重围,向北平逃跑途中被生擒。新保安战役是平津战役中极具影响力的一战。导致国民党军失败的关键原因,其实就是傅作义对整个战局的误判。而推源溯始,就是那封下了套的电报。

    傅作义一切逻辑的起点就是东野大军短时间内不会入关。毛泽东在新保安之战后回头总结这场仗,也归因于傅作义的判断失误,但他始终不太明白,明明傅作义的军事水平不错,为何一再犯错,一再给我们抓住他破绽呢?周恩来后来分析说,看来是我们的那名卧底发挥了作用。周恩来所说的卧底,指的是郭汝瑰。

    郭汝瑰是四川铜梁人,生于1907年,与粟裕同岁。他是黄埔军校五期生,在黄埔时便已入党。大革命失败后,辗转进入川军,一度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此人是个天生的军事奇才,既能统兵作战,又善于通盘指挥筹划,抗战中立过大功,受到陈诚青睐。陈诚是蒋介石手下第一号宠臣,郭汝瑰借着这座登天之梯进入国防部作战厅,当了中将厅作战厅是国民党军作战的中枢神经,负责为蒋介石提供作战方案、计划,调拨兵力,以及其他战守事宜。

    蒋介石对军事其实不在行,一场战役怎么组织、情报怎么分析、兵力如何安排乃至编练军队的周期、所需成本等等,他都不会也不懂。一般来说,都是作战厅把方案拟定好,他从几个方案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差不多的,签个字,就投入实际运行了。至于这个方案的细节到底扎实不扎实,可行不可行,蒋介石不管也管不了。白崇禧讽刺老蒋顶多是个师长水平,与此不无关系。

    偏偏郭汝瑰的顶头上司陈诚也是一个志大才疏、政治强于军事的人,对专业、细致的作战方案也看不懂,只要大致作战方向符合自己的胃口,他就敢签字同意。国军中真正能看出方案好坏的,也不乏其人。像杜聿明、宋希濂、白崇禧,都是这方面的大行家,三大战役期间郭汝瑰制定的方案中打了许多埋伏,杜聿明是最早发现其中猫腻的。他据此向蒋介石反映郭汝瑰有问题,还顺藤摸瓜地观察郭汝瑰的生活作风,发现他不近女色、不贪污、不搞帮派斗争,家具都已又破又旧还不换新的,于是断然向陈诚提出郭汝瑰有共谍之嫌。

    陈诚是个护犊子的人,对此不予采信,郭汝瑰因此得以逃过内部监视。他在制定作战方案时,出于自身安全考虑,不能全用误导之词,否则不用杜聿明揭发,国防部内部的年轻专业人士就能看出来。所以大多采用真多假少的方法,大部分情报、方案都是真实客观的,只在一些细节上稍加改动,在不知不觉中把蒋介石的决策带到沟里去。有关东野在辽沈战役后休整、开拔的时间,就是郭汝瑰制造出的一个经典圈套。

    国民党军对解放军作战特点了解多,而对其内部体制、运行模式以及强大信念了解不多。郭汝瑰之所以得出东野需要休整3-6个月的结论,一方面基于国民党对解放军的不了解,另一方面暗中借用了国民党军习惯以己度人的毛病,国军大战之后休整时间都很漫长,所以也会本能地相信共军也是如此。所以这个休整期长短的圈套,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傅作义看了这条情报后,若是换作当年他在绥远一隅之地时,未必会全信。至少他会先去打探一下,经过对比再看看可执行度如何。

    为何在北平却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了呢?大概因为当时蒋介石抛给他6个军20多万人的大诱饵,傅作义急于借此扩大派系势力,所谓利令智昏,这大概是傅氏当时连续犯错的一大动因吧。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